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403318.html
戏说中国古代文化
寇可往,我亦可往!
听了这句经典台词,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宝国叔演的《汉武大帝》
这是为数不多的一部能把众多网友看哭的历史剧
演技炸裂的汉武帝
当然还有林静版的卫子夫
馆陶公主和王皇后
让人最欲罢不能的,是那些鲜活的人物、精彩的权谋、动人的情谊,汇聚一堂,展现出大汉王朝撼人心魄的血性!
说到这里,没有看过的小伙伴可以抓紧去补补剧情了~
但在看剧之前,先跟着小编一起来探秘汉代的服饰文化吧!
有没有觉得这张图非常眼熟?在历史书上…在cctv-10的探索发现里都有它的身影…
这就是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雾毅禅”也称素纱禅(读音dan,第一声)衣,衣长厘米,通袖长厘米,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交领、右衽、直裾。面料为素纱,衣缘为几何纹绒圈锦。素纱丝缕极细,共用料约2.6平方米,重仅49克,还不到一两,传说可以折叠起来放入火柴盒里。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代表了西汉初期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PS这里先简要提下汉墓背景:长沙马王堆汉墓有三座墓,一号墓墓主是西汉长沙国丞相軑侯利仓之妻,名叫“辛追”,二号墓是利仓本人,三号墓是利仓的儿子。
长沙马王堆1、3号汉墓出土的服饰文物及其简犊所记载的有关服饰的资料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中数量最多、品种最全、制作精美、保存最为完整的,特别是在l号墓主人软侯夫人辛追死后,家里人给她穿、裹了22层衣被,这些衣物均系当时的实际生活用品,它与着衣木佣、彩绘木佣、雕衣木佣、帛画中的人物着装互为补充,构成了汉初一套比较完整的服饰资料,真实、直观地再现了汉代灿烂的服饰文化。
软侯夫人辛追蜡像
秦汉时代服饰的社会性主要反映为冕冠、发髻和衣、裳的不同(当时上身服装称“衣”,下身服装称“裳,’)。在各种服装中,帝王、诸侯、三公、九卿祭祀天地、五帝;享先王、先公;祭社稷;群小祀;参加婚礼、朝会、朝贺等使用的礼服称为“冕服”或“衰服”,是当时上流社会最为端庄华贵的服装。
汉代的服装主要有深衣、袍、单衣、檐榆、儒、挎等。
汉代服装主要有“曲裾”和“直裾”两种形制。
曲裾是将衣襟向一边接长,形成三角,穿时将衣襟的三角形部分,从腋下绕在身后,再加带系结。这种式样是为礼服,在朝见和礼仪场合中
穿着。
直裾则是衣襟相交至左胸后,垂直而下,直至下摆的样式,这种直裾衣穿起来很方便,是当时流行的一种便服,只能闲居在家时穿着,不能在重要场合穿用。
深衣
曲裾深衣
深衣在两汉时期依旧被当作朝服沿用,其形制仍为交领右枉、曲裾、上衣下裳连属的周代模式,但两只袖筒明显要比周代长和宽,并且规定了深衣的使用范围与着色。汉代依照天时气节的变化,规定深衣春天用青色,夏天用朱色,季夏用黄色,秋天用白色,冬天用黑色。因此也被称为“五(时)色衣”。
曲裾深衣复原图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帛画上软侯夫人身着一件有着垂胡形衣袖的长深衣,深衣土饰有华丽的花纹。她身后两个侍女穿着同样的深衣,但色彩和纹饰不如软侯夫人的深衣。这说明汉代妇女的礼服以深衣为尚,只是通过不同的颜色、质料和佩缓等来区分身份的尊卑高下。由于深衣的前襟被接出一段,因而穿时`必须将衣据即衣身的下摆绕至身后,这样就形成了“曲裙”。
西汉妇女的深衣(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书画)
这种后垂燕尾式交输的深衣样式,从湖北云梦大坟头西汉墓出土的木俑身土可以看到。
西汉妇女后垂“交拾”的深衣样式(湖北云梦大坟头西汉墓出土木俑)
东汉时期妇女深衣发展变化最显著的部位在衣据。这时的衣裾大多被裁制成数片三角,穿时几片叠压相交,因其土广下狭,形同刀圭、燕尾,而被称为袿衣。江苏徐州铜山出土的陶俑所着服式与文字记载的袿衣相近。
西汉妇女的袿衣(江苏徐州铜山出土的陶俑)
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本图正是这种曲裾服饰。
汉代男子的曲裾深衣左图为戴帽、穿曲裾服的男子(陕西咸阳出彩绘陶俑)。右图为穿曲裾身衣的男子(陕西出土西汉陶俑)。
汉代男子的曲裾深衣(根据陕西咸阳出陶俑复原绘制)
袍
汉代袍服直接沿袭了秦旧制,用于朝服之中,且不分贵贱,上自皇帝,下至百官都可以穿用。颜色也与深衣一样按照季节的变化着“五色”(而秦制则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穿绿色袍)。袍服之所以在汉代的服制中依旧被列入朝服,而没有遵照周代的传统把它恢复成衬衣,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自秦代规定将袍服用于朝服以来,到东汉元年时,沿袭时间已久,人们已习惯了如此穿着;另一方面是袍服的形制在制作工艺上相对简单,既省工、省料又穿着舒适,因此实用性很强这也体现了服饰发展的社会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本质规律。
汉代官吏袍服灰地菱纹袍服图
单衣
单衣是一种礼服的衬衣,也是宴居时穿着的便衣。它是用单层丝帛或麻布裁制的袍式衣装,白色,比袍服稍短,内无衬里(袍服有衬里),有直裾式和曲裾式两种。使用时一般穿在冕服的里面,领子要高出冕衣,宴居时则直接穿在外面。它是汉代十分普通的一种衣装。
马王堆l号墓出土的“朱红罗绮绵袍”曲裾复衣式的汉代礼服。
檐榆
檐榆在西汉初期是不能被当作正式服装而出人社交场合的。颜师古在《汉书·何并传》的注释中认为檐愉是曲裾式单衣,而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澹偷应为直裾式单衣。在马王堆l号墓出土的2件单衣却恰好是一曲一直的,这说明其实汉代曲裾式和直裾式两种式样的檐榆都是存在的。
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印花敷彩绛红丝绵袍”就是l件直裾丝绵袍,汉代也叫“檐榆”
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印花敷彩绛红丝绵袍”
檐榆在西汉时就已出现,因裤子无裤裆,要与内衣相配合穿着,因此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而只能作为汉代女子的日常服。它与曲裾深衣的共同点都是衣裳相连。不同之处则在于是襜褕的前襟之下是垂直的。随着裤子的形式日益改进,出现了裆,此时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自东汉和魏晋南北朝,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曲裾。
汉代檐榆
穿檐榆的西汉妇女
儒
儒是一种比袍、单衣都短的服装,也就是短衣或短袄。
颜师古在《急就篇》的注释中说“长者日袍,下至足跳短衣为儒,自膝以上。”汉诗《焦仲卿妻》:“妾有绣腰懦,藏羹自生光。”说明汉代妇女爱穿绣花的短袄。由于这种服装的款式比一般的袍衫都短,便于活动与劳作而深受大众的喜爱,只不过所穿孺衫的质地是用麻布一类的粗劣织物做成的,又被称为“短褐”。
雕衣侍俑三号墓出土
东汉妇女着短儒
汉代的“上孺下裙“式女装
挎
古人称裤为“挎”或“挥”,实际上两者是不一样的,挎是无档裤,相当北方流行的“套裤”,挥是合档裤。挥的挎筒比较短,长度一般在小腿的上下,为合档式,腰间有带子相互系牢。颜诗古《急就篇》注释:“挎……合档谓之挥,最亲身者也。”在汉代将这种最亲身的短腿裤子直接穿在外面的多是普通劳动者。另外,还有一种比挥更短的挎,因为它的形制像牛犊的鼻子,所以取名叫“犊鼻挥”
汉代短挎犊鼻挥
史载西汉著名的辞赋家司马相如当年与富家女卓文君相爱,遭到文君父亲的反对,两人最后私奔。由于出走后生活无着落,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文君当沪卖酒,司马相如经常穿着这种粗布织成的犊鼻挥在酒肆中洗涤杯盘。
汉代挎
汉代长乐大明光锦裤
今日讨论
让你印象最深刻的历史正剧是什么呢?快来留言与我们分享~
▲向上滑动
播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