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治白癜风医院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ks811/
在软银孙正义的谋划下,一场席卷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和印度等出行市场的收购与整合大戏,正在上演。
在这些市场,Uber成为软银指挥棒下的配角,在一片退潮声中按部就班地撤离,但是市场退潮后的“满地狼藉”却很少有人关心。
前不久,数百辆闲置车辆突然涌入新加坡二手车市场。其中,以马自达3Sedan和本田VezelCrossover居多,且均为去年购置(几乎是8成新)。而顾客只需支付约七万新币,就能开走一台马自达3,价格比新车市场价足足低了近两万新币。这种“超值”情况,在以往的二手车市场是几乎看不到的。
这些车是从哪里来的呢?一边厢,新加坡的汽车市场观察者和消费者正忧心这些价格相对便宜的车辆,即将对当地二手车与新车市场造成冲击;另一边,Uber可能正躲在某个角落里捂着胸口喊“肉疼”。是的,这些车全部来自Uber旗下的新加坡出租车公司——LionCityRentals。
今年三月,Uber宣布退出东南亚市场,并将该地区所有业务出售给新加坡企业Grab。但是,Uber所谓的“所有业务”却并没有包括LionCityRentals,而Grab也明确表示不会接盘。
谁也没有想到,5月13日,就在Uber正式退出新加坡市场后的第一个周日,突然约50辆LionCityRentals旗下的马自达3在新加坡汽车交易网(SgCarMart)上,超值开售。
都说资本的狂欢后,是满地狼藉。与新加坡二手车市场热闹的景象呈鲜明对比的,是Uber抽身离去的身影。这一次,它撤出的市场包括东南亚八国:新加坡、印尼、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缅甸以及柬埔寨。
如果大家仔细回忆一下,应该会想起Uber曾在年、年分别退出了中国和俄罗斯市场。从时间线来看,几乎是一年“退”一大步。那么,Uber为何会离开这些市场?它的离开对这些市场造成了哪些影响?下一个离开的市场又会是哪里呢?带上这些疑问,请各位跟随懂懂笔记一探究竟。
Uber退出东南亚市场实则三赢
5月7日,Uber正式退出新加坡市场,这标志着其在东南亚的打车和UberEats业务将全部归属新加坡企业Grab,Uber则以此换取后者27.5%的股份。在拥有约6.4亿人口的东南亚地区,这笔交易成功打破记录,成为该地区打车行业史上金额最大的一笔并购案。
而在这笔交易中,软银、Uber和Grab都不是输家。其中,软银是后面这两家的股东,Grab最新一轮约25亿美元的融资,也是软银领投。而经过软银的多次加持,接收Uber业务的Grab目前最新估值已经达60亿美元;而对于Uber来说,虽然退出了东南亚市场,但拥有Grab27.5%的股份,意味着之前在整个市场近7亿美元的投入,已经换回了近17亿美元的股权。至于软银,更应该心满意足。
为了在这些市场与Grab和另一家印尼初创公司Go-Jek对抗,Uber每年要投入约2亿美元资金。随着Uber撤出,Grab已稳居东南亚打车行业头把交椅,此举同时也给Go-Jek带来不小压力。
目前在东南亚市场,Grab的打车业务覆盖了多个城市,远超Uber和Go-Jek的市场总和。从股东情况来分析,Go-Jek的背后是谷歌和腾讯,下一步Grab究竟是继续开战还是会出现更多变化,要看谷歌和腾讯的态度了。
不过,Grab和Go-Jek应该不会立刻感到孤独,因为此时此刻许多行业新兵正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3月份,当Grab宣布收购Uber东南亚业务后,菲律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反垄断机构几乎在同一时间出动,调查这笔交易是否会导致该地区打车市场出现垄断情况。在调查的同时,懂懂笔记发现相关政府部门也在积极推动市场的竞争。例如,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以及缅甸均向多家新成立的出行服务创业企业发放了经营许可。详情请参见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仅菲律宾就冒出了六家初创企业,缅甸有三家,新加坡两家,印尼一家。如此看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东南亚打车市场仍会面临激烈的竞争。
回想年,Uber以出售其在中国全部业务为代价换取滴滴20%的股份,撤出方式与这次几乎如出一辙。更有文章指出,Uber在年离开俄罗斯市场的手法也与此如出一辙。
这一点,懂懂笔记并不认同,甚至可以说Uber并没有完全离开俄罗斯市场。
藕断丝连俄罗斯臭棋还是妙招?
年,当Uber莽撞地闯入俄罗斯市场时,本土企业Yandex已然在打车行业站稳脚跟。在当地,Yandex素有“俄罗斯的谷歌”之称,并且其大部分收益来自于搜索、门户网站和电商业务。尽管看似多元化,但Yandex仍然成功地在俄罗斯打车市场拔得头筹。
竞争展开3年后,Yandex为了压住Uber的风头,在年取消了最低车费。随后,其市场份额猛增、收入翻倍(也不再盈利)。最终,在经历多轮烧钱大战后,双方握手言和。
Uber和Yandex经谈判后决定,双方各出资2.25亿美元和1亿美元,成立合资企业,将Uber在阿塞拜疆、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打车与送餐业务,以及Yandex在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的打车业务纳入麾下。
Uber拥有新公司36.6%的股份,在董事会中的七个席位中占三席;Yandex则拥有59.3%的股份。新公司负责人由Yandex首席执行官Khudaverdyan担任。与此同时,Uber和Yandex两个品牌都会继续运营,但司机端的App会合并为一个,这意味着乘客可以任意选择Uber或Yandex的App叫车。合并后,新公司的月订单量达到了万(次),比前一年增长%。
对此,Uber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负责人Pierre-DimitriGore-Coty曾公开表示,“这笔交易证明了我们在该地区的独特增长模式,这将帮助Uber继续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全球业务。”当然,尽管这笔投资看起来很划算,Uber也试着粉饰这一决策背后的尴尬,努力向外界证明这是一次Uber的成功扩张,但在业内人士来看,很明显这依旧是一次非常难看的撤退。
在这里插一句,Uber在俄罗斯市场的退出与组建合资公司,并没有软银的身影。很明显,软银对于俄罗斯市场有自己的打算,例如在年7月软银宣布向俄罗斯科技公司BrainCorp投资1.14亿美元,并要求对方尽快在3~5年内研发出全功能机器人。
软银目前首要考虑的,是让Uber尽快退出发展中国家,聚焦北美和欧洲等核心市场,并尽快谋求上市。
Uber“全球大撤退”,软银背后支招
针对近期撤离东南亚这一决议,UberCEODaraKhosrowshahi在给员工的信中曾这样描述:“Uber全球战略中一大潜在的危险是,我们在太多地方与太多竞争者进行了太多战斗。”
此外,在U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