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岁末,市作家协会采风的最后一站是罗河镇。而我迟迟未动笔交采风稿,一是罗河的变化令我咂舌,一时找不到落笔处。二是想留些时间让我从新田乡的往事中跳出来,并欣然爱上今日罗河。罗河镇原来叫新田乡,是我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镇。他好比是野蛮的莽汉,经岁月的洗礼不呈老相,反倒在文明之风的薰陶下,文质彬彬,有了书生的气质。上世纪八十年代,新田乡一些大村庄民风彪悍,有些矛盾纠纷暂时得不到解决,往往诉诸武力。这些,都是贫困和不懂法惹得祸。因此,有人说,管好了新田乡的治安,整个贵溪都风调雨顺。十六年前,我去过罗河的一个村庄。刚进村,那栋栋耸立的,渐次取代了红砖矮瓦房的小洋楼让我眼前一亮,我的惊喜随后又被牛粪味熏得无影无踪。这村子给我留下的印象:臭烘烘的牛粪村。从小在山里生活的我,视野里装满了绿色,嗅的是花草的清香,连家里的柴火都冒着松木或樟木的香味。而这个村庄,村道泥泞不堪,两边都是一坨坨的牛粪,连废弃房屋的土坯墙上都抹着牛粪。我一路掩着鼻子,好奇地找人打听:这么多牛粪干嘛没人铲走,弄到田里去肥庄稼?村民说,本地没有大山,木柴要去山里购买,煤球和液化气要去镇上购买,我们就地取材,把牛粪晒干了当燃料。我恍然大悟,原来牛粪可以当柴烧。这一切,早已成了过去。改革的春风不会落下任何旮旯,何况大罗河是良田千亩的平原地带。近几年,我常去罗河镇周边赏荷,去罗塘河戏水。罗河已在悄然变美,与我理想中的秀美乡村接轨。此次深入罗河太田村,罗河的惊人变化,让我刮目相看。公路直通村,电力,网络全覆盖,这已是农村基础设施,不再重提。太田村老屋组,自然风光优美。古树苍翠,小河清冽,田畈广袤,昔日农家低矮屋,早已被气派的乡村别墅取代。庭院内花草芳香,桔柚满枝。新楼宇悦目,旧木屋赏心。老屋村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屋——祠堂,已有三百五十年的历史。祠堂如今修葺一新,圆木柱高耸,四方天井透亮,青砖石墙厚重,古戏台高搭。站在天井旁,思想一不留神便会潜入时空隧道,穿越到明清时代,坐在台下,做个轻摇蒲扇,喝茶看戏嗑瓜子的小官人。听坊间美谈,尝乡土美食,结交乡贤,体验老屋村人祖先的慢生活。时光机载着我游历在古今祠堂,这算不算“博古通今”的新解。村庄的老祠堂,成了留住乡愁的建筑坐标,也是村民的精神家园。村里重要的活动,如选举、议事、修谱、祭祖、庆生、放电影、演大戏等,都在祠堂举办。村里修建祠堂,是全村人的大事、喜事。祠堂的恢宏和气派,也侧面反映了一个村庄的悠久历史、村民一家亲的和谐风貌,以及溯源寻根的情怀。太田陈家村的文化活动中心,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剧院式建筑,气派直逼城市剧院。文化广场上,村妇踩着节拍忘我地翩翩起舞。她们并没有因一大群人的造访而拘谨或慌乱。可见来陈家村游玩参观的人多了,村民早习以为常。活动大厅有容纳上百人的会议室,兼作放映室。有事开会议事,没事时放电影丰富老年人生活。侧边有农家书屋,上千本中外图书有序排列,有小孩端坐书架边,在一缕阳光里笑盈盈地阅读,他们也没有因我们的到来而探头探脑扮鬼脸。我脑海中闪出一个词语:静若处子!在新农村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熏陶下,才有了这般安静读书的画面。读书让人静心识礼,读书让人心无旁骛。农家儿女安心读书的画面,是这次采风途中最美的风景。活动中心还有爱心扶贫超市,超市的物品其实是奖品,贫困户不能以现金来购买,是以积分来兑换的。积分多少,和村民平时的表现成正比,奖励先进,鞭策落后。如果村民是致富路上的学员,扶贫干部就是指导员,既要帮农民争取惠农项目和资金,带领他们奔小康,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