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花费 http://pf.39.net/bdfyy/bdfal/200114/7751079.html千年古镇话罗河
罗河镇,庐江县“南疆边陲”,合肥市的南大门。
这是一个千年古镇。她发轫于秦汉,雏形于隋,成熟于唐。北宋时期,为庐江县六大市镇之一。
二千余年沧海桑田,为罗河镇留下了宝贵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她有县境内历史最为悠久的西汉遗存“遗爱井”,有可与中国名山——皖南黄山相媲美的“黄山寨”,有蜚声大江南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母子碑陵;近现代,她又是皖中大地红色革命摇篮;当代,她又成为安徽省最大的矿业基地……
罗河镇,这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当我们怀着敬畏与景仰之情踏上这块圣土,第一个迎接我们的便是庐江县东南边陲的“祖山”——黄山寨(一名黄山,又名黄石山)。
黄山寨“庐邑东南祖山”,相传乃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曾在此安营扎寨,故名“黄山寨”。它横亘于罗河镇的东南,像一道隔离天日的巨大屏障,又似一把展开的大扇子。《庐州府志》作“黄石山”:“黄山,一名黄石山,庐江东南七十里。”光绪《庐江县志》:“黄山,距治东南七十里,连峰相属,一中峰特起,高耸云际,非晴霁数朝,罕见其巅。上有石牛,仙人洞诸胜迹,为邑东南群山之祖。”
此山海拔米,奇峰峻岭,叠嶂相连。沟涧、峰峦、壁涧,身藏老鹰奇洞、神猪戏兔、莲花险峰、龙王古井等四绝,堪与黄山美。更有神奇传说的“山神化身”——石牛。清康熙《庐江县志》载,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过境登黄山寨,赏其石牛奇峰怪石,咏《石牛》诗一首:“一拳怪石老山边,头角峥嵘几万年。毛长苍苔春雨夜,身埋芳草夕阳天。终宵见月曾何喘,尽日和烟自在眠。恨杀牧童骑不去,数声长笛思悠然。”山不在高矣,“有诗则名”。难得香山居士的诗句,随着《白氏长庆集》传世,罗河黄山寨,史志留名。
复兴街来到罗河古镇,我们漫步在水泥建筑群中唯一保留较为完整的老街——复兴街(一名“中街”)。这是一条依然古韵犹存的老街:徽州民居的传统风格,建筑色彩淡雅古朴,结构错落参差,小青瓦,白粉马头墙(又名封火山墙);整个街宽不足5米,全是青石或麻石条铺成。石条街面上,不规则地布满被独轮车碾压出来的沟槽。应该说,这样残存的老街,在县境内其他古镇亦不罕见。但是,此街中段一条“大北巷”(又名“大水巷”,古名毕家弄),则是这个千年古镇、乃至今县境内均为罕见、弥足珍贵的历史遗迹遗存。
文翁“大北巷”内有“文翁祠”遗址。文翁,庐江郡舒县(今庐江县西南)人。西汉循吏,重农宣教,清正廉洁,后于蜀地逝世。作为“文翁故里”,建乡贤祠,首立文翁崇祀,以启后贤。(据方志记载,庐江境内仅有庐城和罗河镇两地建有“文翁祠”。)岁月沧桑,“文翁祠”仅存遗址。遗址前右侧,有一古井,名“遗爱井”,相传此井乃西汉重臣、大司农朱邑所建。
朱邑朱邑(?~前61),字仲卿,庐江郡舒县(今庐江县西南)人。西汉,罗河境域与桐乡(今桐城)同属庐江郡舒县地。时朱邑任桐乡啬夫(职掌听讼、收取赋税),常出入此境,与乡民交往,察其风淳人乐,童叟无欺,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犹情不自禁,颂赞境域为儒家“四维”(礼、义、廉、耻)之乡邦。
四维者,羅也。乡民们十分感激朱邑的最高褒奖,便将赖以生存之河水名为羅水、羅河。千古地名,始于此。(羅,今简体字为罗)。
朱邑秉公办事、以仁义之心广施于民,深受吏民的爱戴。后不断升迁,官至大司农(户部尚书)。进京赴任前,适逢大旱,朱邑捐俸禄掘一水井,留仁爱于罗河吏民。“立善遗爱,民有馀思。”后人名此井为“遗爱井”。此井圈是用一块整麻石雕琢而成,历尽兵燹,几经填塞,井已干枯。然其井圈在一代又一代的乡民们精心呵护下,历两千余年,至今仍保存完好。
“遇水迭桥”,有水必有桥。古镇罗河,有一千年古桥。此桥为料石拱桥,三孔,名“罗河桥”(一名“罗阳桥”),相传乃唐朝开国元勋尉迟恭南下讨伐窦建德驻军于此所建。历尽千年风雨,几经兴废,最后一次乃嘉庆元年倾圮,由镇人项恩长募捐重建。上世纪70年代末,罗河水改道,桥身两侧架起“水中楼阁”,桥下河水依然,而桥面不存。所幸当年建桥时雕刻“罗阳桥”三字的麻石条块,至今仍然嵌砌在桥梁中孔正中。枯水季节,乘小船进入桥肚,“罗阳桥”三字,仰首尚可依稀辨认。
距古镇2公里的新生村凤凰山脚下,有一古墓葬。此墓时称“母子坟”。相传清乾隆年间,中原连年水旱蝗灾,加上官吏横征暴敛,民众无以为生。一外乡妇人怀抱小孩乞讨至此,饥寒交迫,于一风雪夜死于荒野。后被当地村民发现,但见其母将孩子地搂在怀里,孩子一双干枯的小手紧紧地环抱着母亲的脖子。母爱儿娇,催人泪下。众人顿生悲悯之心,共捐薄资购买棺木,就地安葬母子。此后,每逢清明冬至,不少人因感怀纪念常来到坟前焚烧纸币,以供母子于“阴曹地府”不再受饥寒,同时也为自己“许愿”祈福。说也奇巧,凡来母子坟前“许愿”祈福者竟多能实现:求财得财,求子得子,求福德福。于是人们都认为这是冥冥之中的母子神灵护佑之功,便纷纷立碑“还愿”。一传十,十传百,迎来大江南北方圆数百里的信男善女,纷纷前来“许愿”祈福。数百年来,“母子坟”香火兴盛。
随着立碑“还愿”逐年增加,整个母子坟被碑刻围拢起来。时至当代,墓园四周的碑刻数以万计。周边还有十余座亭阁,占地面积达三千多平方米。“母子坟”变成“母子碑陵”。
千年古镇,古井、古桥、古墓葬,历史的厚重,沉甸甸积淀其中……
这是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又是一块革命的红色土地。当年,是这里燃起皖中大地农民起义和土地革命的烈火:民国十八年()春,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任书记王步文以党中央特派员的身份,深入罗河七架桥地区,时达3个多月,帮助发展中共党团组织和建立农民协会,成立了庐(江)桐(城)地区最早的党支部——中共郑家湾支部,建立中共七架桥区委和七架桥区农会,有会员达1千多人。民国十九年()6月,在中共党组织领导下,爆发了罗家嘴武装暴动。在当初,这是皖中地区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由于兵力悬殊而遭到失败。但是,暴动队伍的基本力量,成为日后皖中地区中共党组织发展壮大的骨干,它在皖中革命斗争史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整个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从这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高举红色旗帜的杰出英雄。新中国成立之初,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和解放军六十一师军史提供的庐江县革命烈士名录,其罗河镇籍多达75人。踏着革命烈士的血迹,罗河大地,走出一大批新中国杰出的军政人才——新四军七师独立营政委、皖江军区参谋长、华东军政委员会物资管理局副局长郑子铮,鲁中冀南黄河大队党委组织部长、建国后首任中共安徽省直属机关委员会副书记、安徽省人事厅副厅长、省政协常委郑曰仁,新四军七师技术书记、铜陵市副市长郑守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副政治委员、第十四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郑贤斌中将……
古镇罗河,神奇而美丽多彩。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蕴藏数千年的地下宝藏——罗河铁矿和大包庄硫铁矿(其中罗河铁矿载入《中国地理》教科书),正式揭开那迷人的面纱:罗河铁矿属国家规划矿区,是安徽省“”行动计划中的重点工业项目。整个项目均按照现代矿山的设计理念,实行高起点建设,并采用高效的采选工艺技术,充分体现“工艺合理化、技术先进化、装备现代化”的特点。罗河铁矿,将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生态环保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科技型矿山。
如今,矿山已经开采,如火如荼。勤劳朴实的罗河人民,正在以她那独特的魅力,谱写着千年古镇、现代矿山珠联璧合的新篇章。
微聚庐江传播庐江声音
展示庐江风采
为我们美丽的家乡点赞吧!为了让更多的朋友知道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