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大附中-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请根据要求,完成1-7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草菅(jiān)人命虚与委蛇(shé)重创(chuàng)皈(guī)依
B.色厉内荏(rěn)诲(huì)人不倦羞赧(nǎn)应(yīng)届
C.厉兵秣(mò)马佶(jié)屈聱牙纶(guān)巾酩酊(dīng)
D.铩(shā)羽而归三缄(jiǎn)其口笑靥(yàn)跌宕(dàng)
2.下列加点字的写法全都错误的一组是
A.金碧辉煌汉青留名熟暗辐射
B.息息相关饮鸠止渴赝品缀学
C.趋之若骜鼓惑人心恶梦流蔽
D.老骥伏历毁誉参半追溯防碍
3.下列成语中加点词的含义正确的一项是
A.踌躇满志踌躇:得意的样子
B.莘莘学子莘莘:年轻的样子
C.久假不归假:请假
D.春意阑珊阑珊:浓厚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A.《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外篇、杂篇。其中,内篇是庄子的作品。
B.《陈情表》原题作《陈情事表》,表是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时,他写下了这篇表文。
C.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他在临川做过县令,被称为“临川令”或“陶令”。他的诗文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
D.王勃,字子安,初唐文学家,他是“初唐四杰”之首。《滕王阁序》是他的代表作,这是一篇骈文,多用典故,辞藻华丽,音韵和谐。
5.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错误的一项是
A.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劝:奋勉
B.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笃:病重
C.曷不委心任去留委心:随心
D.宇文新州之懿范懿范:美好
6.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之:之二虫又何知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而:抟扶摇羊角而上者泉涓涓而始流
C.且:彼且奚适也穷且益坚
D.焉:置杯焉则胶复驾言兮焉求
7.关于下列特殊句式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B.今臣亡国贱俘——判断句
C.恨晨光之熹微——定语后置D.奉晨昏于万里——状语后置
(二)名篇名句默写。
8.(1)___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
(2)引壶觞以自酌,_____________。(《归去来兮辞》)
(3)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滕王阁序》)
(4)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
(5)______________,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逍遥游》)
(6)我决起而飞,___________,时则不至。(《逍遥游》)
(7)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____________。(《陈情表》)
(8)______________,气息奄奄。(《陈情表》)
三、名著检测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共10分。
9.____________在父亲去世后扛起家庭的全部重担,赡养母亲,供弟弟读书。为了弟弟____________的婚事,他扛上沉重的债务,并将土窑让给了弟弟,自己全家借居在别人家。为了三个儿女,他起早贪黑,任劳任怨,对家人强烈的责任感支撑着他走过了苦难的日子。
10.孙少平不甘心在村里生活一辈子,像众乡亲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狭小的生活空间里消耗自己的青春和激情,所以他勇敢地走出了_____村,走到_______县、黄原地区,走到_________市,在战胜苦难的征程中一步步走向开放。
11.阅读下面的文字,请依据语境,完成填空。
“我在千什么?”一种自责的情绪.突然涌上悲痛的心头。
这是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自己负担着党委托的任务!不!没有权利在这里流露内心的痛苦;更没有权利逗留。她咬紧嘴唇,向旁边流动的人群扫了一眼,勉强整理了一下淋湿的头巾,低声地,但却非常有力地对华为说:
“走吧,不进城了。”
她接过行李卷,挥了挥手,叫华为快走。可是自己却站着不动,她再一次抬起头来,凝望着雨雾蒙蒙的城楼……
她终于离开了人群,默默地朝华为走过的方向走去,赶上了他。她的脚步,不断踏进泥泞,一路上激起的水花、泥浆,溅满了鞋袜,她却一点也不知道。这时,她正全力控制着满怀悲愤,要把永世难忘的痛苦,深深地埋进心底。渐渐地,向前凝视的目光,终于代替了未曾涌流的泪水。她深藏在心头的仇恨,比泪水更多,比痛苦更深。
上面的文段选自小说《___________》。语段中的“她”指的是:__________。结合原作品来看,语段中的她“凝望城楼”是因为______________。品读画线句,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出“她”的品格:________、_______。
四、本大题共8道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部分科学家对气候变暖论提出挑战,认为:迄今为止全球气候已有十多年未呈变暖趋势了,符合地球气候冷暖周期交替变化的规律,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
但更多科学家认为: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总体存在变暖趋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该结论证据确凿。
研究显示,地球系统接受的太阳短波辐射的能量,有90%多进入了海洋。海水比大气的热容量大得多,上层海洋能量储存在增加,一定程度上消化了由于温室气体增加所吸收的热量。除此之外,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DO)会使大气产生年代际波动。年以后,PD0转入了负相位,对气温上升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有科学家预计年到年PD0可能会转入正相位,届时,年代际增暖可能与温室气体增加一起向气候系统施加压力,气候变暖将变得更加猛烈。
另外,太阳的短波辐射在经过大气之后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其中大部分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返回太空。这就可以解释,从地面到对流层,温度越往上越低。因为,加热大气的能量实际来自地表。然而,通过计算得出,到达地面的热量与真正反射后从大气顶部排出的热量并不相等。事实上,截留的长波辐射是被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了。随着温室气体的增加,从大气顶部排出的热量减少,温室效应就加强了,并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因此呈增长趋势。
近年来,西欧、北美、日本以及我国东北部地区冬季多次发生极端暴风雪天气,这些异常天气与北极地区和全球变暖有密切联系。用大气环流的变异理沦来解释,正常情况下,北极是寒冷的,而中纬度地区则相对温暖,南北存在温差。这个温差的存在,使得西风急流得以维持,而大气的波动会沿着西风急流传递。由于北极变暖非常强烈,温差变小,西风急流也变弱,大气环流南北向运动加大了,冷空气就会更容易自北向南爆发,导致这些地区冷空气异常强烈,出现暴风雪天气。
此外,根据定量统计,全球陆地和海洋冰川、格陵兰岛的陆地冰原的冰量减少,都是与全球变暖密切相关。近期发表在《自然》杂志上,来自哈佛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在对海平面变化的基线数据重新进行校正后发现,在过去20年中海平面上升加速的情况可能比之前预想的更加严重。这既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有力证据,也是气候变暖所产生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直接后果。
(取材于中国科学报《全球气候变暖遭“误解”?》)
1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科学家们已经对人类活动造成全球变暖达成共识
B.海洋的能量存储对全球气候变暖有着重要的影响
C.全球气候变暖与地球向太空排出的热量减少有关
D.温室气体的增加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
13.根据“材料一”,下列不是“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结果的一项是
A.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呈增长趋势
B.太平洋年代际震荡转入正相位
C.部分地区发生极端暴风雪天气
D.过去二十年中海平面上升加速
材料二
气候变化是一个典型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自工业革命以来,大量温室气体排放打破了地球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碳循环自然平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研究表明,如果温度升高超过2℃,人类就会对全球气候失去控制。
全球气候合作治理虽取得一定成果,但利益相关主体如何协同有效参与,一直制约着治理进程和实效。每一个主权国家既要承担国际减排义务,又要维护本国发展利益,并受到国内法律、政策的制约。基于本国经济发展需求、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转型成本考量,多数国家不减反增,呈现出“吉登斯悖论”现象。另外,全球气候治理很大程度上依赖减排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但就技术扩散与转移实效来看,发达国家虽然就技术转让做了大量决定与承诺,但口惠多而实际支持不至。
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共同担当、积极作为。
一是强化合作治理共识。全球气候合作治理的最新成果集中体现在近个国家一致同意通过的《巴黎协定》。确定了各方应以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为基础,将世界大部分国家纳入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共同确保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
二是创新合作治理模式。《巴黎协定》打破了以往不愿减排的行动逻辑,在既定规则前提下,提出了“国家自主决定的贡献”减排机制,允许各国根据各自经济和政治状况自愿做出减排承诺,这种“自下而上”的行动机制有效避免了部分发达国家拒绝执行议定减排目标的情况;制定了“只进不退”的棘齿锁定(rachet)机制,不断增加减排量的行动目标,每5年上调一次;建立了从年开始每5年对各国行动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机制,盘点减排进展与长期减排目标的差距。这些治理模式的创新必将加速全球气候合作治理进程。
三是量化合作治理内容。全球气候治理重心将从宏观机制转向具体的低碳行动和政策。《巴黎协定》一致同意本世纪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之内而努力,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于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设定每年最低亿美元的筹资目标。这样到本世纪末,全球气候治理在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协作下,将取得一定成效。
(取材于李代明的《优化全球气候治理路径》)
14.根据“材料二”,下列能概括文本核心内容的一项是
A.全球气候变暖B.温室气体排放
C.《巴黎协定》D.全球气候治理
15.根据“材料二”,下列内容不属于《巴黎协定》本世纪目标的一项是
A.全球的平均气温升高控制在2℃以内
B.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C.尽快增加温室气体排放量以达到峰值
D.每年筹资不少于亿美元作保障
16.依据“材料二”,下列关于“吉登斯悖论”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各缔约方能够意识到全球变暖带来的危险并且愿意积极承担国际减排义务。
B.各缔约方为承担国际减排义务必然要做出违背本国相关法律、政策的决定。
C.发展中国家就减排技术的运用与转让作出大量口惠而实不至的决定与承诺。
D.多数国家基于本国利益考量而不顾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增加温室气体排放。
材料三
海岛陆沉,这绝非是耸人听闻。国际气候变化专家组的一份科研报告说,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海平面已上升了10到25厘米。斐济以北的图瓦卢正因此忐忑不安,束手无策地等待着沉沦的命运。
像图瓦卢这样面临海水威胁的岛国绝不止一个,包括日本在内的许多岛国和濒海国家,他们近年来都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