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地理蹊倾情首发编辑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虽免费交流使用,但保留谴责直接拿过去作为自己成果的部分使用者的权利。
要问这两天最“热”的一个词是什么,一定是“利奇马”。这个台风给我国东部部分省区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有可能要被除名。关于台风,其实有很多需要知道的东西,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
一、台风及其分布
台风就是产生在热带海洋面上的强大而深厚的暖性低压系统,是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而热带气旋则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强度达到热带风暴及以上级别的热带气旋,才能称为“台风”,所以说不是每一个热带气旋都是台风。发生在大西洋近中心附近地面最大风力12级及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为“飓风”。台风跟飓风是一样的,台风和飓风都属于北半球的热带气旋,只不过它们产生在不同的海域,只是不同区域的称呼。在气象学上来说都是一种剧烈的"热带气旋"(热带气旋就是在热带海洋上发生的低气压。)简单地说,就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非常猛烈的风暴。
在北半球,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到本初子午线的海洋洋面上生成的气旋称之为飓风,而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海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称之为台风。一般来说,在大西洋上及东太平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被称作飓风,而把在西太平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称作台风。
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气象部门将6-8月的台风称为夏台风,9-11月的台风归为秋台风。
二、台风的分布
台风源地分布在西北太平洋广阔的洋低纬洋面上。西北太平洋热带扰动加强发展为台风的初始位置,在经度和纬度方面都存在着相对集中的地带。在东西方向上,热带扰动发展成。
台风形成相对集中在4个海区:
(1)南海中北部的海面
(2)菲律宾群岛以东和琉球群岛附近海面
(3)马里亚纳群岛附近海面
(4)马绍尔群岛附近海面
全球“台风”生成及影响的地区共有七个地区:
1
北太平洋西部及中国南海者称台风,
大西洋西部、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和北太平洋东部等地称飓风,
印度洋、孟加拉湾及阿拉伯海等地称旋风。
三、台风的形成
台风生成于洋面温度26℃以上的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在纬度方面,一般台风在北纬5°-25°生成,而赤道附近却没有台风生成,是因为赤道没有地转偏向力,其附近地转偏向力也较小。
台风需要具备的四个基本条件:
一是要有足够广阔的热带洋面,这样洋面不仅要求海水温度高于26.5摄氏度,而且在60米深的一层海水里,水温都要超过这个数值;
第二是在台风形成之前,要有一个弱的热带涡旋存在,低层大气向中心辐合、高层向外扩散的初始扰动;
三是要有足够大的地球自转偏向力,使周围的空气流入低气压。在中纬度以南,离赤道越偏北地球自转的偏向力就越大;
四是在弱低压上方,高低空之间的风向风速差别要小。
热带海洋符合这四个条件。当大气在温度高的海域内发生一些扰动时,大量空气开始往上升,从而使地面气压降低。与此同时上升海域的外围空气就源源不绝地流入上升区,再加上地球转动的关系,流入的空气就会像车轮那样旋转起来。当上升空气膨胀变冷,其中的水汽冷却凝成水滴时,要放出热量,这又助长了低层空气不断上升,使地面气压下降得更低,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这就形成了台风。总的来说,台风的一生要经过四个阶段:
1、台风的孕育阶段
太阳经过一天照射,海面上形成了强盛的积雨云,积雨云里的热空气上升,周围较冷空气源源不绝的补充进来,再次遇热上升,如此循环,使得上方的空气热,下方空气冷,上方的热空气里的水汽蒸发扩大了云带范围,云带的扩大使得这种运动更加剧烈。
经过不断扩大的云团受到地转偏向力影响,逆时针旋转起来(在南半球是顺时针),形成热带气旋,热带气旋里旋转的空气产生的离心力把空气都往外甩,中心的空气越来越稀薄,空气压力不断变小,形成了热带低压—台风初始阶段。
2、台风的增强阶段
因为热带低压中心气压比外界低,所以周围空气涌向热带低压,遇热上升,供给了热带低压较多的能量,超过输出能量,此时,热带低压里空气旋转更厉害,中心最大风力升高,中心气压进一步降低。等到中心最大风力达到一定标准时,就会提升到更高的一个级别,热带低压提升到热带风暴,再提升到强热带风暴、台风,有时能提升到强台风甚至超强台风,这要看能量输入与输出比决定,输入能量大于输出能量,台风就会增强,反之就会减弱。
3、台风的成熟阶段
台风经过漫长的发展之路,变得强大,具有了造成灾害的能力,如果这时登陆,就会造成重大损失。
总结一下热带气旋形成后,经过以下步骤在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台风:
1、水温较高的海面由于热量较高不断蒸发,继续提供充足水汽,而水汽在抬升过程中冷却凝结,向四周释放热量(潜热);
2、这样热带气旋所获得的热量和水汽大于损耗量又会加剧水上升;
3、空气上升致使其中心气压不断下降,其中心的气压逐渐下降,中心气流与周围地区的气压梯度不断增加,风力不断加强,强度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形成台风。
4、台风的消亡阶段
台风消亡路径有两个,
第一个是:台风登陆陆地后,受到地面摩擦和能量供应不足的共同影响,台风会迅速减弱消亡,消亡之后的残留云系可以给某地带来长时间强降雨。
第二个是:台风在东海北部转向,登陆韩国或穿过朝鲜海峡之后,在日本海变性为温带气旋,变性为温带气旋后,消亡较慢。
台风登陆后,什么原因导致其灭亡的?
1、台风登陆后由于陆地地表摩擦力增大,使风速减小,前行受阻;
2、作为动力的水汽来源被切断,气旋缺乏上升的动力,中心附近气压迅速升高,台风强度减弱直至消亡。
四、台风登陆点的那些事儿
台风是围绕一个中心点旋转的气旋,这个中心点就像圆心一样。当这个中心点的移动轨迹与海岸线相交时,台风就登陆了,这个中心点和海岸线的交点就是登陆点。台风登陆时,位于台风不同方位的地方风向不同,位于台风外围的受高空气流下沉影响的区域,反而会出现增温的现象,被人们称之为“空调外挂机”。此次利奇马登陆时,浙江不同区域的风向。(制图地理蹊
谢皆兵)五、台风的其它事儿
台风眼台风眼是台风的中心区,是台风里的一小块晴天,以其为同心圆由内向外分别是旋涡风雨区和外围大风区。台风眼的形成,系由于台风内的风是反时针方向吹动,使中心空气发生旋转,而旋转时所造成之离心力,与向中心旋转吹入之风力互相平衡抵消,而使强风不能再向中心聚合,因此形成台风中心数十公里范围内的无风现象,而且因为有空气下沉增温现象,导致云消雨散而成为台风眼。眼区经过区域风速往往会迅速减小或无风,台风云墙区往往是最危险的地方。台风最大风速发生在云墙内侧,最强暴雨发生在云墙区内。台风结构及台风危险半径一个发展成熟的台风,从中心向外大体可分成三部分。
一是中心眼区,是台风的中心部分,风轻浪小,有时会出现晴空;
二是涡旋区,紧靠台风眼的周围,该区风雨最激烈,破坏力最强;
三是外围区域,是台风的最外层,此区风速也很强,但不如涡旋区猛烈。
由于台风周围气压分布的疏密程度不均匀,其强风区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
一般说来,与高气压相邻的一侧风速大,范围广,海浪高,易造成船沉事故;
相反,与低气压接近的一侧风速小,大风区狭小,海浪较低。
所以,一个台风自东向西(或西北)移动时,由于台风前进方向的右侧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相邻,通常在台风的右半圆内风较强,而在左半圆内风力较弱。所以台风的右半圆称“危险半圆”,左半圆称“可航半圆”。
台风登陆后强度减而暴雨不减?台风是围绕低气压中心猛烈旋转的热带大气旋涡,当它登陆后,受到粗糙不平的地面摩擦影响,风力便大大减小,中心气压迅速升高强度减弱。可是在高空,大风仍然围绕着低气压中心吹刮着,来自海洋上高温高湿的空气仍然在上升和凝结,不断制造出雨滴。如果潮湿空气遇到大山,山的迎风坡还会迫使它加速上升和凝结,这样以来那里的暴雨就更凶猛了。本次利奇马危害大,一是因为本身能量充足,携带水汽多,二是遇到北方冷空气,所以降水强度大,当然也不排除部分山区因地形阻挡,台风行走速度慢或停滞,降水多的因素。进入山东境内,降水也多,是因为利奇马从浙江登陆后从江苏又入了海,然后在山东属于第二次登陆,等于说它又从海洋中补充了水汽。影响台风走向的因素到底是谁在操纵台风的的行动路线?接下来让我们来随着中国天气网所给出的科普图片卡一起去了解一下。谁在操控台风路径▼
可以看到操控台风路径的并非只有一个因素,相对来说较为复杂,但对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操控其的主要因素是副高。台风与副高的关系也不仅在于“你进我退”,还会给影响区域带来温度变化。众所周知,副高控制下的地区以高温晴热天气为主,台风则带来清凉。不过少有人注意,在台风到来前,也会像副高那样给当地带来短暂的高温。这是由于台风中心附近有强烈的螺旋上升气流,到达一定高度后会向四周辐散出去,到达台风外围便与四周环境空气混合下沉。与副高等高压系统相比,台风外围下沉气流更明显,因而下沉区更容易出现高温天气。由于上升和下沉气流的对应关系,台风强度越强,也意味着其外围下沉气流越强。总的来说,台风与副高就像一对“相爱相杀”的Couple,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当副高呈东西带状,且强度稳定时,其南侧的台风将向西移动,路径稳定;但如果副高强度不强,台风移动到其西南侧时,会导致副高东退收缩至海上,台风也有可能因此转而向北移动;另外,台风还可使较弱的副高断裂,并从其中间穿过北上。影响我国的台风也大多生成于西北太平洋,且大多产生于副高的南缘,并沿着副高的外围移动。
影响我国台风的路径台风形成后,为啥总往陆地上跑?其它它的登陆密码就是副热带高压,台风在副高的下面,引导它前进的气流就是副高边缘的气流。双台风效应是指二个台风靠近时,它们将绕着相连的轴线成环状,且互相作反时针方向旋转,旋转中心与位置依两个台风相对质量及台风环流之强度来决定。旋转时正常一个走得快些,另一个走得慢些,有时也可能合二为一。这个现象,是由日本气象学家藤原博士于年在水流实验中首先观测到的,所以又称作藤原现象。
如何判断台风远离台风的危害与利弊对于台风带来的利弊,我们要一分为二去看待:
台风带来的降水可给人类提供丰富的淡水资源;
保持地球热量平衡,台风由于蒸发吸收热量,水汽凝结放出热量,如果没有台风,高低纬度之间的大气能量在一定程度上就要受到影响,热带地区的热量不能驱散,而将变得更热,地表沙荒更加严重。
酷热时期的台风可降温并带来凉爽。
台风能搅动海水,可以将江海底部的营养物质上泛到表层,增加渔业产量。
秋台风位置较夏季偏南且威力强
1、在9-11月时间段内,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秋季较低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仍较多,西北太平洋海域太阳辐射仍较强;
2、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水热容量大,海水的温度变化滞后于太阳辐射的变化,秋季海水积累更多热量,相应的海域水温在此阶段仍继续保持在较高的阶段;
3、水温高,维持时间长,也为台风的发育提供充足的能量;
4、此时段北方冷空气南下,但冷空气强度不大势力较弱,遭遇台风,往往因为冷暖气团相遇,将原有气旋抬升,降水强度更大,使台风更强。
台风命名与除名请移步这里:玩转地理
台风为什么产生在热带海洋上?台风是如何命名的?为什么有的会被除名?
地理题中的台风
(山东青岛质检)台风,是海岸风沙地貌形成及演变的一个高能影响因子,也是研究波浪、海滩与沙丘交互作用的重要内容之一。平潭岛是中国海岸沙丘面积较大、类型较多和形态典型的海岸风沙地貌分布区域,也是中国海岸风沙地貌对台风响应研究的理想区域。其中,海岸沙席在平潭岛南部山岐宫最为典型,海岸沙席按其形态划分为沙席前缘、沙席中部及沙席后缘,海岸沙席后缘为人工种植的木麻黄防护林。
图a示意平潭岛海岸沙席观测样区位置,图b示意台风“麦德姆”登陆后(年9月8日)3条观测样线高程变化趋势。
(1)概括“麦德姆”登陆后海岸沙席形态的总体变化特点。
(2)分析“麦德姆”登陆后海岸沙席不同位置风力作用的差异。
(3)推断此处主要种植木麻黄树的原因。
(4)说明平潭岛成为中国海岸风沙地貌对台风响应研究理想区域的原因。
(1)由图b可知,海岸沙席形态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高程变化和占地面积等方面。
(2)风力作用的差异主要受风力大小影响。风力强劲,搬运作用强,风力较弱,沉积作用明显。地形以及植被的阻挡会降低风速,因此乙地台风登陆后向岸风在向陆推进过程中受逐步升高地势影响风速逐渐降低,尤其是受沙席后缘木麻黄防护林地的阻挡风速急剧下降,随之风力作用从海滩开始以侵蚀为主逐渐转变为侵蚀和堆积相对平衡以致到最后变为以堆积为主。
(3)本题应结合木麻黄树的生长习性从当地的自然环境考虑。沿海地区土地盐碱化问题突出,材料显示当地多台风。木麻黄树耐盐碱,根系发达,抗风力强;成活率高,成本低;减弱台风风力,阻挡海沙向内陆侵入。
(4)对台风响应研究理想区域应具备台风活动频繁、自然地理环境多特、人类活动影响小等特征。材料“平潭岛是中国海岸沙丘面积较大、类型较多和形态典型的海岸风沙地貌分布区域,也是中国海岸风沙地貌对台风响应研究的理想区域”显示平潭岛大风日数多、台风影响大;平潭岛是中国海岸沙丘面积较大、类型较多和形态典型的海岸风沙地貌分布区域,研究具有代表性;长期受交通条件等所限人为干扰相对较小,使得平潭岛成为中国海岸风沙地貌对台风响应研究的理想区域。
向左滑动找答案
(1)海岸沙席形态在台风后表现为海岸沙席前缘高程降低、沙席中部高程变化相对较小、沙席后缘特别是接近木麻黄防护林地带高程明显升高,海岸沙席总体积也因接受来自岸线附近海滩的沙物质略有所增大。
(2)台风登陆后向岸风在向陆推进过程中受逐步升高地势影响风速逐渐降低,尤其是受沙席后缘木麻黄防护林地的阻挡风速急剧下降,随之风力作用从海滩开始以侵蚀为主逐渐转变为侵蚀和堆积相对平衡以致到最后变为以堆积为主。
(3)木麻黄树耐盐碱,根系发达,抗风力强;成活率高,成本低;减弱台风风力,阻挡海沙向内陆侵入。
(4)平潭岛大风日数多、台风影响大;平潭岛是中国海岸沙丘面积较大、类型较多和形态典型的海岸风沙地貌分布区域,研究具有代表性;长期受交通条件等所限人为干扰相对较小,使得平潭岛成为中国海岸风沙地貌对台风响应研究的理想区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下图为我国台风灾害强度分布图。
材料二:福建是台风登陆的前沿地区之一,年福建相继遭受特大暴雨洪水袭击和5次台风正面袭击。气象部门准确预测、及时预警,政府及相关部门超前防御,逾万人次安全转移,19多万艘次渔船回港避险,使得多个台风正面登陆均未造成重大损失,3个台风造成了零伤亡,政府对气象服务的满意度达%。
(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台风灾害空间分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2)为了实时监测台风灾害的形成、发展过程,应该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年福建遭受多次台风袭击但灾害损失较小,其原因有哪些?(4)台风能带来哪些灾害?怎样辩证地看待台风灾害?
向左滑动找答案
(1)沿海地区、南方地区强度大
(2)RS(遥感技术)
(3)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防灾、抗灾能力不断提高;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技术不断进步;人们的防、抗灾意识不断加强。
(4)台风造成的灾害主要有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任答两项即可)台风是一种典型的灾害性天气,它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破坏性的影响,但台风带来的强降雨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华南和华东等地的伏旱,暂时消除酷暑。
(宿州淮北一模)西北太平洋是地球上形成台风最多的海域(图16)。年9月16日,台风“山竹”在强大的副高引导下(图17)登陆我国,造成近万人受灾,经济损失52亿元。
广阔的高温洋面、充足的水汽供应、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等是台风形成的重要条件。当台风遭遇弱冷空气活动时,冷暖空气相互作用往往使台风风力增强、降水增多,但较强的冷空气活动会破坏台风结构,使其减弱甚至消失。通常副高外围气流是西北太平洋台风移动的主要引导气流,台风在其影响下多沿副高边缘移动。
向左滑动找答案
(1)空间分布不均,集中分布于4°~22°N、°~°E之间,我国南海和台湾、菲律宾以东海域。(4分)
(2)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较小,低压辐合气流难以形成空气涡旋;而30°N附近由于纬度偏高,海水温度偏低,不利于台风形成,再加上副热带高压的影响,该海域常为下沉气流控制,难以形成上升气流为主的气旋系统。(6分)
(3)广东省(海南省、港澳)(1分)。理由:据图文资料判断,副高南部偏东气流是“山竹”的主要引导气流,受其影响,“山竹”沿副高南部边缘向偏西方向移动,最可能于我国广东省(海南省、港澳)登陆。(3分)
(4)(副高外围气流是台风移动的主要引导气流,台风多沿其边缘运动)与夏季相比,秋季副高位置南移,因此台风在我国登陆地点偏南;(2分)
海水热容量大,秋季海水积累更多热量,且秋季较低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较多,水温较高,能为台风发育提供更多的能量;秋季开始有冷空气活动,但强度不大,遭遇台风往往使台风增强。(4分)
图片来自百度搜图
参考自气象e新、中国气象局科普中心、气象知识、中国气象报社等
如有转载,请标注来出处。
地理蹊
地理爱好者的家园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