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签大理石芋螺

今天是4月24日,星期六,农历三月十三。

#让我们一起识贝#

大理石芋螺最大的特点是标志性的网状花纹,黝黑的底色点缀着帐篷状的白斑,有着浓浓的设计感。

青岛贝壳博物馆展出大理石芋螺

分布:日本以南至印度洋-马绍尔群岛、斐济

栖息:沙岸、泥岸、岩礁岸

食性:肉食为主,摄食其他软体动物、蠕虫及小鱼

大理石芋螺独特的花纹还是掳获了一代又一代收藏者的芳心,它的收藏史可以追溯至两千年前。

据传在庞贝古城的废墟中就曾挖出过大理石芋螺收藏品,欧洲著名画家伦勃朗也曾为它画过一张素描稿。

伦勃朗的《大理石芋螺》

图片:RembrandtvanRijn()

仔细观察这张画,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左旋的大理石芋螺!(螺塔朝上时,螺壳的开口在螺身左侧,而非右侧。)

事实上,对大部分的螺来说,左旋是非常罕见的现象,左旋的大理石芋螺更是少之又少。

有人推测,这是一只稀有的左旋螺,伦勃朗将它画下来正是为了凸显它的珍贵。也有人认为,这根本不是一只左旋螺,而是一幅被翻转了的画。

青岛贝壳博物馆展出大理石芋螺

据说16世纪的画家在画画时,常常借助透镜将画画的对象放大,再投影到画布上,也许是这个过程导致了画面翻转。还有人认为,这是现代电脑技术处理后的结果,或者只是一副冒名顶替的创作。

这些终究只是后人的猜测,真相究竟如何,大概只有伦勃朗本人才知道了。

海底麻醉师

华丽外表下,大理石芋螺隐藏着令人畏惧的能力。

芋螺科全球有到个物种,几乎每种都有毒,个个都不是“吃素的”。

活着的大理石芋螺,正捕食一只雪山宝螺

根据食性,芋螺可以被分为三类:食鱼类、食螺类和食虫类。

其中食鱼类芋螺毒性最强,对人类威胁最大,比如地纹芋螺(杀手芋螺),全球已报道的36例芋螺致死事件的“罪螺”几乎都是它。

大理石芋螺则属于第二类——食螺类,它以其他螺类为食,甚至包括其他芋螺。

网上有不少传言认为,大理石芋螺是世界上最毒的芋螺,比如“一滴大理石芋螺的毒液可以杀死20个人”、“大理石芋螺是全世界最毒的十大生物之一”等。

不过从食性上看,大理石芋螺的毒性也许被高估了。

有专家研究发现,即使是老鼠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耐受大理石芋螺的毒液,结果取决于注射的部位和剂量。

大理石芋螺熟练掌握着一套必杀技——“放毒箭”。与其他芋螺一样,大理石芋螺的吻管中藏有一个高度特化成鱼叉状的齿舌。

捕食时,它先伸出细长的吻管探测食物方位;接近目标后,它便以极快的速度用齿舌射穿目标的皮肤,毒液也随之注射到目标体内,使其在很短时间内麻痹从而失去活动能力。

整个过程速度之快,肉眼几乎无法看清,就连被捕食的对象也往往是在无意识中便陷入了昏迷。

大理石芋螺伸出齿舌捕食

芋螺的毒液中含有50到种活性多肽,种类非常丰富,难怪有“鸡尾酒毒素”的别称。

不同种类芋螺的毒素成分大不相同,而同种芋螺因海域不同,毒素成分也存在差异;即使是同一只芋螺,每次射出的毒液成分也并不完全一致。

有学者认为,芋螺毒素的成分主要取决于猎物,看来小小的芋螺竟是个懂得“看菜下毒”的精准杀手。

是毒药也是解药

种类多、变化大的芋螺毒素,赋予了芋螺与生俱来的杀手锏,不过在一定程度上,或许也意味着螺壳之下藏有大量新药。

20世纪80年代,有专家首次从芋螺中分离出了芋螺毒素。

由于拥有结构新颖、功能独特、副作用小的优点,芋螺毒素受到越来越多生物学家及医学家的重视。

近几年来,芋螺毒素应用的相关研究,进展令人瞩目,多种芋螺毒素在临床中已有很好的应用,比如织锦芋螺毒素广泛作用于各种生理靶位,特异性作用于乙酰胆碱受体及其他神经递质的各种受体亚型,以及钙、钠、钾等多种离子通道。

此外,芋螺毒素在治疗心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症和糖尿病、镇痛等方面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zhuluoa.com/csfz/3426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