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空天军近些年来虽然装备发展速度放缓,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前苏联时期留下的巨量家底还在。最近俄罗斯在往纳卡地区持续运输维和部队,以保证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两个国家的军队脱离接触。(安-巨型运输机)根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的最新报道,日前他们再度出动了20架战略运输机,向纳卡地区投送了大量的人员以及技术装备,其中包括18架伊尔-76战略运输机与两架体格更庞大的安-鲁斯兰战略运输机,仅仅这两架鲁斯兰就空运了10辆BTR-82A装甲运输车、相应的后勤保障物资,以及约30名维和军人,运力之强悍可见一斑。(抵达亚美尼亚后进行卸货的俄罗斯伊尔-76运输机)安-的研发工作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其研发之初是为了和美国洛马公司的C-5银河战略运输机竞争,后者也是迄今为止美国空军服役过的最大战略运输机。著名的安东诺夫飞机设计局全权承担了安-的研制工作,而且其选用的发动机是伊夫琴科-前进设计局的D-18T高涵道比的涡扇发动机,该设计局又是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的子公司,马达西奇公司则是苏联大名鼎鼎的动力沙皇。(安-战略运输机)第一架鲁斯兰的组装工作从年开始,年12月24日进行了第1次首飞。这款战略运输机的机体长度接近70米,翼展为73米,仅仅是空重就达到了吨,最大起飞重量甚至达到了吨。这些指标是美军C-17战略运输机的1.85倍,C-5的1.25倍。(D-18T发动机)一台D-18T发动机就能为它提供千牛的澎湃动力,在四台D-18T的推动之下,安-的最大飞行速度达到了每小时公里,最大航程高达1.65万公里。如此庞大的体格也带来了十分强悍的运力,其载重量达到了吨以上,比伊尔-76、C-17、运-20等目前的一票主力战略运输机高了整整一倍。(安-巨大的货舱)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苏联曾经开发过史上最为庞大的战略运输机安-,用以驮运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其正是在安-的基础之上成比例放大而来的。不过必须要说明的是,苏联之所以大搞这种超重型战略运输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国土东西纵深过长,对于这种广袤而荒凉的国土来说,在很多地区空运比陆运成本低得多。我国的青藏铁路是人类有史以来头一回在季节性冻土上修建能够一年天运输的铁路,而苏联远东地区的很多地质条件比青藏高原恶劣得多。(前不久菲律宾到货一批波兰造的黑鹰直升机,首批交付的6架中有5架是由一架安-运输的。安-:像这样的小黑鹰,我一次能吞5架)这种超重型战略运输机除了能够在此类航线上发挥作用之外,另外一个用武之地就是爆发输出。冷战时期的苏联和北约常年处于战争危险之中,而安-就可以做到向某些机场一次性运输大量军需物资,某种程度上来说鲁斯兰除了能代表俄罗斯航空工业的高水平之外,也是冷战色彩相当浓厚的产物,其性价比是远远不如伊尔-76的。这一问题在美国人身上也早已出现。美军的C-5银河战略运输机不仅现役数量远少于C-17,每一架飞机的年度飞行小时数也比C-17差得远。(伏尔加-第聂伯航空公司的安-)对于我国来说,航空工业并不是没有研发此类超重型运输机的技术,而是目前还没必要砸钱在这一领域。运-20这种起飞重量在吨以上,最大运力达到60多吨的战略运输机起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完全够用。毫不夸张地说,这个级别的军用运输机已经处于夕阳红状态了。而且我国也不是苏联那种畸形发展军工的国家,不会在民用航空工业无法支撑的前提之下,盲目上马这种市场不大,但是投资却相当庞大的项目。真正等到民用航空工业有能力研发A级别的客机之时,再把钱砸在巨型运输机上也不迟。(不管怎么说,这种大家伙还是很令人羡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