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与大饥荒

白癜风的治疗药物 http://m.39.net/pf/a_5727229.html

年8月,一篇《-年中国的饥荒加剧了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出现在《糖尿病学》(JournalofDiabetes)杂志上,这篇论文主要讨论了,受到饥荒影响的人群,长大后同时出现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的概率会增高。

这是一批顶尖糖尿病研究专家对60年前的那场大饥荒与糖尿病展开的系列研究中的一个,也是试图解答中国糖尿病严峻现状成因的努力之一。

在一系列有关中国、糖尿病与饥荒的文章里,几个全球糖尿病研究的泰斗级人物以作者身份出现。PaulZimmel曾担任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名誉主席,主持过多项不同国家全国性糖尿病防控计划的设计;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现任主任委员。

本次发表的论文,是年年底《自然综述:糖尿病学》(NatureReview:Endocrinology)杂志上发表的那篇《二型糖尿病、早期发育与表观遗传学:中国大饥荒的影响》的后续。那篇学术论文不是第一次,却是极有分量的一次,在权威杂志上指出60年前的那场饥荒与今天的糖尿病王国之间的因果关系。

大饥荒的故事,在中国一度是「房子里的大象」,而它与糖尿病的关联,更出人意料。谁都没想到,在历史的长河中,饥荒竟然会与糖尿病连接在一起,一端是物质极度匮乏的历史,另一端却是视糖尿病为富贵病的当下。灾难导致的极端效应,在科学家的研究下揭开面纱。

图片来源:相关论文

饥荒中出生的孩子

糖尿病与大饥荒可能的关系,研究并非发端于中国,最早是由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一系列跟踪研究的数据提供的线索。

年,有英国科学家发表了对一批-年间有出生体重记录的儿童的追踪调查,其结果表明这批已经60多岁的老人中,当年的低体重新生儿在糖耐测试中不达标的几率几乎有正常体重孩子的两倍。这让人们开始猜测,在发育的关键时期,子宫中的胎儿遭遇营养不良,可能导致孩子身体发生生理上的变化,增加他们晚年患上某些疾病的风险。

要证明这一点,大饥荒成了最好的场景。

荷兰曾经发生过一次大饥荒。年,德国占领荷兰,为了报复荷兰人的激烈反抗,那一年秋天,德军规定在荷兰境内禁运所有食物,冬天,禁令取消时,因大部分运河水道已被冻结,农村的食物仍无法运到城市,城市的粮食库存日渐减少。

根据当时的官方记录,从年10月到年4月,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成年人的日常热量摄入从卡路里一路降到卡路里之间——大约相当于一整天只吃一碗榨菜肉丝面。

那年的荷兰,人口死亡率比年高一倍,然而,即使是这种情况下,仍有不少怀孕妇女生下了孩子,而那一批极端条件下出生的婴儿,便成了胎儿期遭遇大饥荒是否会对老年健康产生影响的绝佳案例。

阿姆斯特丹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找到了多名-年间出生的荷兰人,他们发现,孕早期和孕中期遭遇饥荒的那些孩子50年后有更高的糖尿病、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这种影响甚至跟出生时胎儿的体重或体型毫无关系。

随后,对于大饥荒与糖尿病的研究开始全面爆发,-年的乌克兰大饥荒、瑙鲁岛的大饥荒、柬埔寨大饥荒……

大饥荒改变了居民的生活习惯,使他们即使在食物丰沛的时期仍然习惯于摄入高热量食物,也许还阻碍了他们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不仅如此,对于一些经历过或未曾经历大饥荒的兄弟姐妹的对照研究还表明,在母亲子宫中遭遇的饥饿,还改变了部分基因的表达方式。

根据一门新兴的学科「表观遗传学」的观点,环境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基因,却改变了基因的表达方式,从而引发了被研究者生理上的变化。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孩子出生时看上去并没有什么不正常,却在50岁后面临着更高的罹患糖尿病的风险。

对饥荒与糖尿病的研究因而也成了研究环境与基因相互作用的一个范本,人们也因此得知,这些基因表达方式的改变中,有些是可以遗传的。

荷兰大饥荒时期的小孩

图片来源:WikiCommons

60年前中国的大饥荒

进行糖尿病与大饥荒的研究,一个条件当然是,发生过大饥荒,另一个条件则是,经历过饥荒的那代人进入了老年。

在《自然综述:糖尿病学》的文章中,学者们将中国的饥荒发生时间设定在-年。因为资料显示,年的粮食产量下降了15%,-年的粮食供应降低了30%。从死亡率来看,年的全国平均死亡率是-年的两倍以上,而在安徽、四川等省份,死亡率是全国死亡率的两倍以上。

从年开始,学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zhuluoa.com/lshg/3406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