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中途岛》
就像是战争片版的《》
一个是把地震、火山、海啸……
灾难元素一锅端
一个是把整个太平洋战争
上半场相关的
珍珠港事件
空袭马绍尔群岛
轰炸东京
珊瑚海海战
中途岛战役
……
全部一锅端
影片剧情的时间跨度虽然只有六个月
年12月7日—年6月7日
但是其中涉及到的:
二战局势演变
情报破译
珍珠港放水
日本内部战略分歧
中国平民为救美军被日军屠杀25万
约克城号的传奇
鹦鹉螺号拖延岚号
大黄蜂号上的陆军飞机
岚号驱逐舰的引路
尼米兹上将的孤注一掷
命运五分钟
运气半小时
……
甚至是那个去战场
为了拍片不要命的导演约翰·福特
其中任何一项单独拎出来
都可以拍一部长篇电视剧
美日间的几轮试探、博弈、过招
想想都震撼
《决战中途岛》把这一切
疯狂的压缩在了分钟里面
这就是商业片的掌上芭蕾艺术
但这也造成了
影片与史诗无缘的一个致命伤
这项批评留到最后说
埋个蛋
我们先来说说影片做得相当出色的
五个方面:
一看一部少一部敢拍战争题材的导演都是英雄
敢拍大制作战争题材的导演都是超级英雄
why
我们来看一组大数据就明白了
列举几部知名度比较高的二战影片:
《珍珠港》
制作成本:1.4亿美元
全球票房:4.5亿美元
《血战钢锯岭》
制作成本:0.55亿美元
全球票房:1.64亿美元
《兵临城下》
制作成本:0.98亿美元
全球票房:0.97亿美元
《风语者》
制作成本:1.15亿美元
全球票房:0.77亿美元
《父辈的旗帜》
制作成本:0.53亿美元
全球票房:0.66亿美元
《硫磺岛家书》
制作成本:0.19亿美元
全球票房:0.68亿美元
《细细的红线》
制作成本:0.52亿美元
全球票房:0.98亿美元
《狂怒》
制作成本:0.68亿美元
全球票房:2.1亿美元
《猎杀U-》
制作成本:0.62亿美元
全球票房:1.27亿美元
再列举几部非二战题材的战争片:
《黑鹰坠落》
制作成本:0.9亿美元
全球票房:1.73亿美元
《我们曾经是战士》
制作成本:0.75亿美元
全球票房:1.15亿美元
《猎杀本拉登》
制作成本:0.4亿美元
全球票房:1.3亿美元
根据票房是成本三倍才能保本的说法
这些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战争佳作
全是赔钱货
最好的也只是刚好保本而已
这还是在不考虑
海外分账远低于本土分账的前提下
只有凤毛麟角的佳作中的杰作
才得以脱颖而出
实现赚钱盈利:
《敦刻尔克》
制作成本:1亿美元
全球票房:5.25亿美元
《辛德勒名单》
制作成本:0.22亿美元
全球票房:3.2亿美元
《拯救大兵瑞恩》
制作成本:0.7亿美元
全球票房:4.8亿美元
没办法
市场留给战争题材的空间就是这么狭小
所以
像《决战中途岛》这种大制作的战争片
看一部少一部
对于这些不碰漫改、不搞续集
自杀式选项目的电影人
深表敬意
未来两年之内还有
雷德利·斯科特的《不列颠之战》
梅尔·吉布森的《驱逐舰》
对了
彼得·杰克逊耗时四年的老兵纪录片
《他们已不再变老》
也于昨天在全国艺联专线上映
你看
只能在特定院线小范围上映
资本市场就是这么现实
请大家珍惜《决战中途岛》
这类濒危物种
看着内地只能力争三亿的走势
真的有一种暴殄天物的感觉
二四平八稳的三线结构本片虽然内容牵涉驳杂
细节关联众多
但是架构上却有条不紊
形散而神聚
总体来看
本片可以分为三条叙事线:
1
企业号上的俯冲轰炸机队
2尼米兹上将与海军情报员
3以山本五十六和南云忠一为代表的日方
从戏剧职能的角度看
第三条线负责制造戏剧冲突
第二条线负责文戏
第一条线负责爆米花
本片的编剧虽然落名是维斯·图克
但罗兰·艾默里奇的痕迹简直不要太重
他的剧本有三个特质:
1都是多线结构
2都是平铺直叙
3都是一个不被重视的局外人事先洞见问题
然后去找局内Boss反映
一开始被质疑
接着被印证
最后被重用
《后天》《独立日》《》
《哥斯拉》《决战中途岛》
无一例外
我就说本片中的情报员怎么就那么熟悉呢
不是因为他是海王的弟弟
也不是因为《招魂》宇宙
而是因为他跟
《后天》里的气象学家杰克
《哥斯拉》里的生物学家尼克
《》里的地质学家艾德里安
《独立日》里的通讯工程师戴维
……
本质上是同一个角色
都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先知者
这么多年下来
当市场已经是超级英雄片的天下
当观众早已接受诺兰的非线性叙事
当很多导演都在追求无痕迹特效
……
只有罗兰老爷子
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个人风格:
CG痕迹重咋滴
多线进行有何不可
平铺直叙有什么不好
反正该毁的地标、该炸的航母
我一定包你爽
市场已经不是那个市场
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三不贬低对手的历史客观视角什么是真正的强国?
答案里一定会有很多
各层面的数据指标
但起码有两点是必须具备的:
1敢于正视历史耻辱
2不靠贬低对手来意淫自己强大
《决战中途岛》无疑是一部美国主旋律
虽然是由一个
当时三大法西斯轴心国之一
的德国导演拍的
但在本片中
美国敢于承认
中途岛战役前
日本海军在太平洋的霸主地位
在亚洲地区领土扩张的战略布局
还认可他们的装备精良
并通过自嘲美方飞行员太菜
去烘托日本飞行员训练有素
直到最后赢得了中途岛战役
扭转了太平洋战争的局面
洗牌了二战格局
仍不忘通过呈现日军殉舰的壮举
去表达对对手的尊重
其实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你想
你打败一个已经被你诋毁成弱智的渣渣
你的胜利有什么含金量
只有对手足够强大
你的胜利才越发辉煌和壮丽
你的历史才越发厚重和伟大
你的人民才越发凝聚和坚毅
从戏剧配置的角度来说
反派质量直接决定影片质量
四人物不仅仅是还原这类题材因为有历史原型人物的存在
人物能戏改的空间非常有限
加上主旋律的桎梏
最担心的就是人物被符号化
丧失角色的生动性
看完影片发现
编剧在这个方面有下功夫尽量规避
比如主角的设置就是动了心思的
事实上
尼米兹上将
情报员埃德温·莱顿
轰炸机队长迪克上尉
三个人随便哪一个都可以被设置为男主角
但是却会产生三种截然不同的效果:
以尼米兹上将做男主美日的政治博弈元素会变多
双雄角力的气氛会喧宾夺主
影片整体会偏沉闷
爆米花指数会削弱
而且各人物关系的走向会变得刻板和既定
弄得像人物传记片
以情报员埃德温·莱顿做男主这样设置会使影片彻底娱乐化
好处是角色戏改空间大
坏处是民族主义将彻底变为个人英雄主义
一个人主宰一场战争会使影片变得轻浮
灾难片可以这样拍
但史诗战争片万万不能
以轰炸机队长迪克做男主在这类题材中
最高明的男主设定一定是:
这个人既在事件内
又有点旁观审视的立场
既是事件的关键人物
又不是历史的核心人物
《拯救大兵瑞恩》
《辛德勒名单》
《敦刻尔克》
就深谙其道
所以剑走偏锋反而正中下怀
迪克完全满足这两个条件
再者他有老婆和孩子
方便注入战争反思、人文情感、历史审视
而且这个角色的戏改空间最大
作为一部以输出广度为终极诉求的商业片
设定迪克为男主最能写出商业卖相
导演以迪克为男主
不但把一个
桀骜不羁、重情重义、视死如归
的轰炸机飞行员形象跃然得生动清晰
加上情报员埃德温·莱顿的沉稳与负疚
两个人物性格迥异
但却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同时
尼米兹上将极具魄力的用人方式
派三艘航母前往中途岛的孤注一掷
也因此有了行为依据和情感说服力
三条线各自为营、三个人物各司其职
但却在中途岛海战这件事上完美并线
并且最终共同促成了胜利
三个角色在尊重历史原型的基础上
不但规避了符号化
而且更人性化
五预算的高效利用
场面的完美掌控
一提到罗兰·艾默里奇
就会想到几个关键词:
毁地标、大场面、会省钱……
同样的钱,他的场面更大;
同样的场面,他的更省钱!
印象最深的是《史前一万年》里
那场金字塔边奴隶造反的压轴大戏
因为影片的预算只有万美元
前面又是猛犸象又是食人鸟又是剑齿虎
经费捉襟见肘
最后他用24倍的缩放比例
制作了一套金字塔、宫殿和尼罗河模型
然后通过CG把个奴隶
近百头猛犸象
滚动的石块
放置到场景中
极大程度的节约了制作成本
从成片的效果来看
沙丘光线的调和
猛犸象毛发的撩动
人物在模型中的阴影
……
都极其考究
比纯CG场景更多了几分真实的质感
在《决战中途岛》中
为了还原这场战役
光在夏威夷的希卡姆空军基地取景可不够
很多舰机都已退役
况且现在也不可能
拿着SBD无畏式俯冲轰炸机
像二战时期那样玩命的飞
只能通过
棚内绿幕虚拍+模型还原实拍
去配合完成
为此
影片团队参考了目前
所能找到的所有文献和资料
还原了当时各种型号的战机
更还原了企业号、大黄蜂号和约克城号的
甲板、炮台、餐厅……
而且一亿美金的预算
在几场大戏的分配上也用得其所
重头戏就玩命烧钱
比如珍珠港和中途岛两场大戏
边角料就来个大全景潦草省钱
比如轰炸东京
不难看出来
导演不仅非常有大场面的拍摄经验
而且还很会分配预算
在满足十分钟一小高潮半小时一大高潮
的大片套路下
主次分明、布局得当、运筹帷幄
既省钱又高质
最后
不好意思
我必须详细说说上文中提到的
影片与史诗无缘的一个致命伤:
从珍珠港事件这根导火线
到中途岛战役取得胜利
中间经历的
空袭马绍尔群岛
轰炸东京
珊瑚海海战
这一系列事件有着完整的逻辑链
但影片仅限于走马灯的展现事件
毫无野心去挖掘事件间的内在联系
以至于绝大多数观众看完后
根本无从领会:
轰炸东京对中途岛计划的催化作用
珊瑚海海战与山本五十六
最终在中途岛只派出四艘航母的关联
南云忠一为什么要临阵换弹
尼米兹何以敢孤注一掷
……
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
这一连串事件的逻辑链:
1日本为什么要偷袭珍珠港?
年希特勒开始进攻英国
身为法西斯同盟国的日本
被要求同时在亚洲对英国作战
而在亚洲
英法美对日本形成了夹击之势
作为日本的主要贸易国美国
冻结了对日本的所有军工资源供给
作为战争血液的石油立刻紧缺
军舰、坦克、飞机、汽车全线面临瘫痪
这时日本有两条路
一是听话做美国小弟
二是开打
在经历了甲午和日俄两场豪赌的狗屎运后
日本决定赌这第三场
向美国宣战
偷袭美军太平洋舰队的腹地珍珠港
但是在行动前
显然已经对珍珠港的
战舰、战机数量、机型、位置……
以及驻军、排班、时段……
做了多起门清的间谍前哨
这些内容在分钟里显然无暇顾及
2美军为什么要轰炸东京?
有两个原因:
提振士气珍珠港事件后
兵民士气都down到了极点
大家甚至消极到认为
日本下一步就是占领西海岸
西雅图、旧金山、洛杉矶都将陷入火海
为了唤醒民众信心
提振军队士气
罗斯福在四个月后下令
不计一切代价轰炸东京
这其中又涉及到:
军方初期在B-26、B-18、B-23、B-25
几种机型中的纠结
双引擎的B-25陆军轰炸机
如何在航母甲板上起飞
关于机体的12项改造
原计划着陆苏联海参崴为何迫降中国衢州
中国人民帮助美军
被日军用细菌武器大量屠杀
这些内容在影片中被过度简化
掣肘日本军事布局珍珠港被偷袭两个月后
美军轰炸马绍尔群岛时
意外发现日军在夸贾林环礁
南北两个岛屿上都建有军事基地
这说明
日本在太平洋的军事部署远超他们想象
既然暂时不能一锅端
先炸炸日本的经济腹地东京
掣肘一番也不错
这次轰炸
东京损失惨重
十余座军事和工业目标被毁
包括日本钢铁公司
名古屋飞机制造厂
三菱重工
……
另外
大阪、川崎、横须贺、四日、神户……
都受到了波及
这一切在影片中只有一个三秒钟的大全景
3日本为何要启动中途岛计划?
在东京被轰炸之前
日本陆军、海军军令部、海军联合舰队
三方存在着南下和东进的内部战略分歧
南下即进一步巩固东南亚地位
拿下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
以物资养战
渐减邀击作战
东进即直捣美军太平洋舰队
在中途岛引君入瓮
一举歼灭
进一步扩大太平洋防御圈
而正是因为美军对东京的一通狂轰滥炸
日方开始意识到
日本最大的威胁并非来自东南亚
而是来自东面的美国
于是
山本五十六之前提出的中途岛计划
被军令部一致通过
所以
轰炸东京间接推动了中途岛计划的实施
4为什么会出现珊瑚海海战?
日本海军认为
澳大利亚将是英美借以反攻的最大据点
必须先一步占领这个隐患
当时日方已经占领了
拉包尔基地、新几内亚
下一步就是图拉吉、莫尔兹比港
但是美方情报员破译了日方的电报密码
提前识破了日方的战略意图
于是有了这场人类历史上
第一次航母正面交锋的珊瑚海海战
也正是因为这次情报的准确性
让尼米兹上将有了跟华盛顿方面唱反调
孤注一掷派3艘航母、8艘巡洋舰、
架舰载机、架陆基飞机……
前往中途岛的信心和底气
也正是因为这场中途岛战役的预热战
美军才有了制胜中途岛的可能性
因为在这场预热战中
美方以1艘航母为代价击毁了日方2艘航母
这才有了中途岛战役中
航母数量3:4的低悬殊
如果没有这场预热战
4:6的航母数量
美方还真的未必能取胜
当然
如果没有鹦鹉螺号潜艇对日方岚号的拖延
如果没有岚号的引路
如果没有南云忠一
一会儿换鱼雷一会儿换炸弹的命运五分钟
……
影片由于篇幅的限制
只能走马灯的展现这些密集事件
根本没有时间去玩味事件间的逻辑联系
反正不懂历史的看场面
懂历史的自己脑补
这就是商业片的弊端:
太深则窄,太广则浅!
但我还是认为:
不懂历史只能看热闹
而懂历史却可以体会
历史战争中的人类命运
大国博弈中的世界格局
感受牵一发动全身的全球关系利益链
还可以从最复杂的事件中
提炼出最至简的人性雏形、法则模型
正所谓大道至简
纵观古今中外
任何复杂到无法复盘的历史事件
其诱因、转折、结果都异常简单
因为分瓜不均
索性瓜分
所以有了一战二战
因为冻结石油
狗急跳墙
所以有了珍珠港事件
因为错信阿斗
任性站队
所以越南战争失败
战争本身并没有对错
你的国破家亡只是人家的战略一环
你的历史事件只是人家的节外生枝
你的繁荣富强只是大家的互利共赢
这就是格局
所谓战争,只不过是平衡失衡!
墙裂推荐大家去电影院看《决战中途岛》
没有任何观影门槛
没有任何情节尿点
你想在此类型片中找到的
热血、燃值、场面、视效
它加量不加价的全情放送
你没在此类型片中奢望的
剧情质量、人物塑造、历史反思
它碰巧也都有
单就看着俯冲轰炸机飞行员
从英尺高空顶着漫天炮火
80度俯冲下来
就超值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