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BBC最近表示将会在9月12日的逍遥音乐会最后一夜上如常演奏两首英国爱国歌曲《统治吧,不列颠尼亚》和《希望与荣耀的土地》,这个决定在最近被全英国社会热议和争论。为什么两首歌曲会引来这么大的争议呢?
9月3日,BBC宣布将会在9月12日的逍遥音乐会最后一夜上如常演奏英国著名的爱国歌曲《统治吧,不列颠尼亚》(theRuleBritannia)和《希望与荣耀的土地》(LandofHopeandGlory)。届时会有一组合唱团加入交响乐团,歌唱这两首乐曲。但BBC本在8月24日宣布这两首歌曲将只会由交响乐团演奏,而拒绝让合唱团在音乐会上演唱歌词。
之前则更有消息称BBC最初以歌颂殖民主义和英国的殖民历史为由,准备将这两首歌曲从节目单中删去。
这一消息顿时激起了极大的反弹,有数十万民众联名反对BBC的这一决定,甚至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本人也对此表达了反对意见。
如今BBC似乎已经决定妥协,最多只会以预防新冠为由削减一下现场合唱团的人数。
那么这两首歌曲的去留到底为什么会引发全国性的争议和讨论呢?
其实《统治吧,不列颠尼亚》和《希望与荣耀的土地》两首歌曲在上百年一直是逍遥音乐会最后一夜演出中的必演曲目,并且都是著名的“爱国歌曲”。
其中前者更是有着非同一般的象征意义——它在英国处于国力上升期的18世纪上半叶被创作出来,被作为爱国者的精神寄托见证了国家在其后数百年里的兴衰浮沉。
《统治吧!不列颠尼亚》年由托马斯·阿恩(ThomasArne)作曲,歌词基于詹姆士·托马斯(JamesThomas)的同名诗。
歌词中的不列颠尼亚(Britannia)即指英国,也被赋予一种双关的意义:首先不列颠尼亚一词源自罗马帝国对不列颠岛的称呼,也意味着英国文明的起源。
其次它也可以指拟人化的不列颠女神形象,这位女神在17世纪开始渐渐成为国家的象征。
从17世纪开始,大不列颠岛上的英格兰和苏格兰开始走向统一,并通过海外殖民活动不断扩张。而凝聚了不列颠尼亚女神逐渐成为这个统一国家精神的代表。她最常见的形象是手持象征着统治海洋的三叉戟,身着希腊式的头盔和甲胄,颇有点海神波塞冬与智慧女神雅典娜合二为一的味道,代表着是不列颠民族对征服海洋的野望。这时出现的《统治吧!不列颠尼亚》也许正好迎合了国家统一和扩张催生的民族主义情绪,它用激昂的旋律搭配直白的歌词,将这种征服的野望集中表达了出来。
诸如“统治吧!不列颠尼亚!统治这片海洋!”之类的歌词煽动性十足,比起庄严周正的英国国歌更适合传唱。
这首歌曲在年被公开演唱之后,立刻大受欢迎,并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力,不仅被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的英国人四处传唱,也被专业音乐家欣赏。
当时居住在英国的作曲家亨德尔在次年就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了它的旋律,后世的贝多芬也在反对法国侵略的乐曲中引用过。
可以说《统治吧!不列颠尼亚》确实见证了统一不列颠的国力上升。
后来她成为大英帝国,一度攫取全球1/5的陆地面积,确立了殖民霸主地位,现今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许多其他英联邦成员国的公民亦都对其曲调耳熟能详。
说它是英国的代国歌,只怕也不为过。
但在后殖民主义的今天,这首代国歌里却有不少内容让很多人产生不适。
须知英帝国崛起和兴盛的过程伴随着它对其他国家与地区的侵犯和掠夺:目前世界上的所有国家里,只有白俄罗斯、蒙古等22个国家未曾被英国侵略过,其中一大部分还是梵蒂冈、卢森堡、马绍尔群岛之类小国。
然而今日英国却又有许多公民来自于那些曾被侵略甚至被征服的国家和地区,在他们看来不列颠尼亚女神形象代表的不是光荣显赫的过去,而是血腥的入侵与屈辱的奴役。
在今天歌唱《统治吧,不列颠尼亚》似乎是为当年大英帝国的殖民历史叫魂,也是在他们原生民族的伤口上撒盐。
另外,还有人指控这首歌曲有种族主义的宣传,因为在年通过废奴法案之前,英帝国也通过罪恶的奴隶贸易攫取不义之财。
因而,今天英国的少数族裔以及多元文化、民族融合的鼓吹者在听到《统治吧,不列颠尼亚》时,多会感到不适。
许多人认为该歌曲是种族主义、帝国主义和殖民历史的宣传,应该禁止传唱它。
每年都有呼声倡议BBC逍遥音乐会停止演唱这首歌和其他一系列类似主题的歌曲。
更有趣的则是,在年后苏格兰独立运动高潮期间,“《统治吧,不列颠尼亚》不属于我们!”
这句口头禅却几乎可以成为苏格兰独立运动的口号——尽管历史上苏格兰作为英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一个不落地参与了所有的对外侵略和殖民活动。
当然,《统治吧,不列颠尼亚》的支持者们认为它在英国面临危难的时刻曾发挥过凝聚人心的作用,更是英国历史传承的重要元素,而否定它就是在否定英国的光荣历史,甚至挑战“不列颠民族”的立国之本。有人还就是否保留此歌发起了名为“爱国歌曲很重要”(PatrioticSongsMatter)的请愿,得到万人签名支持。
甚至连首相鲍里斯都出面表态说:“我认为是时候停止对我们的历史、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文化而感到畏缩和羞耻了,我们需要停止这种自我指责。”
在年这个多事之秋,这样的争论也不是第一次了。
稍早时候从北美蔓延至英国的“BlackLivesMatter”运动迫使英国不少地方都移走了奴隶主的雕像,许多机构和院校也因此改名。
而BBC是否在逍遥音乐会上取消《统治吧,不列颠尼亚》也早已不是仅仅关乎歌曲,而不啻于一场文化战争。
英国著名乐评家诺曼·莱布雷希特撰文道:“我们正面临着一个不满的冬天,这将会是记忆中最为萧条的冬天,瘟疫在我们的街道上徘徊,失业率上升到大萧条的纪录。”
“在季节交替时国民渴望的是安慰和确定性,无论口罩和社交距离,想要保障《统治吧不列颠》在9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仍然存在,只要保持冷静就能打败新冠病毒。”
“而通过阉割不列颠,BBC失去了与公众情绪的联系。它也有可能失去音乐界对其继续运作逍遥音乐节的信心。”
因此,今年BBC最终妥协,但关于这首歌曲的争议必然会在来年继续下去。
打开欧美嘉玩乐平台,有惊喜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