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在密苏里号上签署投降书,此后过了10个月,直到年的7月1日,美国又在马沙尔群岛的比基尼环礁进行核试验(代号十字路口),7月25日又进行了一次核试验,这两引爆的核弹都是2.3万吨当量,与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当量类似。
美国人为什么不在战争结束后立即进行核试验?非要等10个月之后才进行呢?似乎它真的是无弹可用了,这是很多军迷认为,美军在年只能向日本空投2枚原子弹的直接论据。
但这种论据经不起推敲,熟悉十字路口核试验的人都知道,这其实是美国海军、陆军争夺战后主导权,以及论证是否有必要成立单独空军的实验,早在年,美军还未攻下马绍尔群岛、吉尔伯特群岛之前,专门用来研发原子弹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就计划展示原子弹威力,并获得了海军、陆军将领的一致支持(当时美国没有专门的空军)。
国家实验室的计划是直接攻击特鲁克环礁上的日军基地,当时这里驻扎了日本联合舰队的绝大部分主力战舰。
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设想是,利用美军的绝对空中优势,快速突破日军单薄的空中防御,将原子弹带到联合舰队上空、水下引爆,利用包括翔鹤级航母、长门大和级战列舰在内的几百艘日舰,实验原子弹对水面战舰的伤害效果,彻底回答美国陆海军将领心中的疑惑。
(特鲁克环礁示意图)
后来的十字路口实验与攻击特鲁克环礁的计划如出一辙,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核武器杀伤水面战舰的效果数据。但随着美军迅速攻占马绍尔、吉尔伯特群岛,日军联合舰队龟缩到了本土母港,核袭计划落空。
随后不久爆发了马里亚纳海空大战,日军的绝大多数主力战舰都战沉了,且联合舰队分布较为分散,再也没有像特鲁特环礁那样的大规模聚集基地,直到日本投降后美军接手日军残余战舰,才让核试验初步具备了实施的可能。
早在日本投降之前,美海军军令部长金恩、陆航总司令阿诺德和著名的轰炸机指挥官李梅少将,都要求进行原子弹轰炸水面战舰的实验,大家都很好奇这种新式武器对海军的威胁。8月15日日本投降后的第二天,美海军军官施特劳斯向海军部长福莱斯特提交报告,要求进行一次核试验;
美国海军的军官为什么热衷于核试验呢?其实他们也害怕实验结果对自己不利,因为就像20年前有人实验用飞机轰炸战舰一样,会直接证明战舰不是飞机的对手,这样的结果会影响海军的军费比例,以及整个海军军种的命运。
(二战时期的舰载机都能击沉主力巡洋舰)
但海军也不得不回应外界的舆论压力,美国纳税人更想知道到底是海军重要还是空军重要,如果一架飞机加上一颗原子弹就能毁灭一座城市,那么同样也能毁灭一支舰队,这样就没必要花费重金发展海军了!只发展空军就可以了。
美国的参议院议员麦克马洪第一个跳出来要求进行核试验,他在9月19日要求海军立刻提供10艘日军战舰用于核试验,正是这种舆论压力让美国海军做出让步,只是有关实验的规模和方式一直未能敲定,但用于实验的原子弹肯定是有的。
此后,陆航、陆军要求海军要给参与实验的战舰加满油、装满弹,而且军舰要集中起来承受核打击,这遭到海军的强烈反对,原因不多说大家也都明白。
(核爆之后的航母)
除了海军的反对之外,民间也有反对核试验的声音,包括生产研发原子弹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也站出来反对,理由是核爆炸会严重污染海洋环境;美国政府大员也站出来反对核实验,理由是会激怒苏联,进而导致核扩散。
这些阻力让十字路口核试验一直拖到7月份才具备实施条件,实验的名字“十字路口”也很有寓意,因为实验结果将决定海军、陆航的命运。
十字路口核试验原计划引爆3枚核弹,而且都是钚弹,但最终只引爆了2枚,时间间隔为24天,这说明当时美国生产钚弹是很容易的,至少不会缺货。而且,早在日本还没有投降的情况下,美军内部就出现了进行核试验的声音,连生产原子弹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也支持在实战中实验原子弹对军舰的杀伤力,这说明它们都不担心原子弹不够用,间接说明美国可以不间断生产原子弹。
(被用于核试验的日军长门号战列舰)
不过,原子弹不是普通炸弹,它的生产环节肯定更危险、更复杂,在当时也没有建成流水线,负责生产任务的是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一群科学家,他们肯定没有兵工厂的工人专业,也没有严格的生产日程表,可以说是散漫的、随意的、毫无章法的生产模式,这就大大影响了交货时间。
(杂乱的实验室复原图)
美军上校保罗·蒂贝茨在年8月6日向广岛空投了第一颗原子弹,8月9日在查尔斯·斯韦尼的驾驶下,B-29轰炸机又向长崎投放了第二颗原子弹,此后直到15日日本宣布投降,整整6天时间都没有再使用原子弹,这期间美军天宁岛空军基地确实没有原子弹了,本土生产的原子弹需要时间运过来,还另外需要时间组装(为了安全起见,原子弹的核心与核装药分开运输)。
(广岛被炸平)
印第安纳波利司号巡洋舰在7月26号将原子弹运到天宁岛,这颗原子弹(小男孩)直到8月6日才被投放到广岛上空,准备时间至少10天。
(正在组装中的原子弹,是一颗钚弹)
此外,日本当时全国的天气状况也不允许继续使用原子弹。保罗·蒂贝茨上校在第二颗原子弹爆炸后马上开始准备第三次轰炸,但考虑到第二次轰炸时,原本选定的城市小仓被厚厚的云层保护,查尔斯·斯韦尼不得不驾驶轰炸机飞到长崎投弹,保罗·蒂贝茨要求仔细研究日本的天气状况后再出击,他研究后向总参谋长马歇尔建议,在8月的17日之后开始轰炸。
可见,原子弹在源源不断生产,肯定是够用的,至少没有到断货的地步,只是由于运输、准备需要时间,天气状况也不允许出击,才导致长达6天的空档期。
(科学家正在组装原子弹)
作为原子弹生产方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也有相关证据可以让我们参考,它在8月12日已经生产出原子弹的核心部件(都是钚弹),只要再给几天时间就能完成生产工作,主要工作是核装药“钚”的加工。
(用于实验的核材料)
因为钚弹的原理是先制作一个中空的球,球的表面上安装炸药,确保炸药起爆时钚装药被挤到中间达到临界值,进而引发链式反应。如何确保炸药爆炸后的压力均匀是个难题,实验室需要小心谨慎的加工钚装药中空球,还要更加小心的生产、安装炸药,这是非常需要耐心与时间的,但即便如此,在8月17日之后开始轰炸是来得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