恳请您点击右上角,订阅“媒介之变”的百家号。
林品
坐拥全球经济实力最强三国和军事实力最强三国的“环太平洋”地区,堪称当今世界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最为重要的区域,而片名直指这一区域的电影《环太平洋》,则堪称“文化全球化”的一抹生动缩影:该片的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和摄影师吉尔莫纳瓦罗,是凭借西班牙语魔幻现实主义电影《潘神的迷宫》(ElLaberintodelFauno,)蜚声国际的墨西哥电影人;该片的配乐师拉民贾瓦迪是一位持有德国国籍的伊朗裔作曲家,他在片中融合了经典管弦乐、摇滚电吉他、日本太鼓、中国二胡、俄罗斯合唱等多种音乐元素;而影片的主打卖点——“机甲战士大战巨型怪兽”,则在很大程度上借鉴自日本的“机甲动画片”和“怪兽特摄片”。
进而,《环太平洋》国际化的制作团队将一系列国际化的创意元素整合进了一套国际化的故事框架中,编织出一部“环太平洋联合军防部队”(PPDC:PanPancificDefenseCorps)奋力迎击并最终战胜外星入侵者的宏大叙事。在影片的世界观架构中,PPDC的主力成员国,不仅有美国及其传统盟国——日本与澳大利亚,而且还包括了两个曾经长期与美国处于敌对关系的国度——中国与俄罗斯(如片头的画外音所言:“为了更伟大的利益而抛开旧有的仇恨”[throwingasideoldrivalriesforthesakeofthegreatergood]);这支部队的总部基地也并非位于美利坚,而是设在具有亚太地区商业枢纽地位的自由贸易港——中国香港。
与此同时,《环太平洋》的主创团队将“机甲动画片”与“怪兽特摄片”这两条各有渊源的文化脉络有机地嫁接在一起,将它们的类型元素用作自身概念设定和造型设计的创意灵感。一方面,《环太平洋》不但特意选择“机甲”(Mecha)——由人类驾驶员操纵的机动装甲,作为PPDC的究极机械武器;而且选取“日系”的“機甲”(きこう/Kikou)而非“欧美系”的MechanicalArmor,作为机甲造型风格的主要参照。另一方面,《环太平洋》将巨型怪兽设置为外星入侵者所派遣的超级生物兵器,设置为机甲战士所要对抗的强劲敌手,而影片中那些巨型怪兽的英文名称“kaiju”,正是直接取自日文词语“怪獣(かいじゅう)”的读音。通过引入这些来自日本的文化资源,《环太平洋》既沿袭了好莱坞科幻-灾难-动作片固定受众所习以为常的一种情节套路——地球人类抗击外星入侵者,又令好莱坞着力打造的这种复合类型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奏与更新。
从外形上看,“日系机甲”与“欧美系机甲”最显而易见的区别是:前者通常为人形,如《机动战士高达》系列里的MobileSuit;后者通常为非人形,如《黑客帝国》系列里的ArmoredPersonalUnits。
更进一步说,上述这番跨越疆界的人才流动和元素融合,其动力源自好莱坞文化工业的全球化战略,源自好莱坞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谋求利润空间、开拓新兴市场的商业企划,尤其是企图进一步开拓前景广阔的东亚市场,开发潜力可观的“御宅族”受众资源。
所谓“御宅族”,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人称代词,指代的是动画、漫画、电子游戏文化(在宽泛的意义上还可以包括特摄片、轻小说、同人志、Cosplay、声优、手办等亚文化)的狂热爱好者。近年来,得益于数字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不仅日本的动漫游戏产业正逐步实现数字化的转型升级,而且其生产的大量动漫游戏产品还通过以网络媒介为主的电子媒介传播到世界各地,在东亚乃至全球范围培育了规模巨大的“御宅族”。例如,《环太平洋》的墨西哥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本人,就是一位深受日本动漫、游戏、特摄片影响的资深“机甲控”、“怪兽控”。而那些更为年轻的动漫游戏爱好者,作为自小就借助数字终端来接受文化产品、使用网络平台来进行信息传播的“数码原住民”(digitalnatives),也已经日渐成长为文化消费市场上一股重要的新生力量。——他们正是《环太平洋》所瞄准的核心目标受众。
在产业的层面上,数码转型给文化产业格局带来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电影产业与动画、漫画、电子游戏产业之间,正由于媒介融合而发生越来越频繁的互动,正在大资本的整合之下形成日渐通畅的产业链条;《环太平洋》的出品方也有意识地围绕其IP(IntellectualProperty,即知识产权)开发了一条产业链,在电影上映之前就制作并发布了详细的官方设定集和前传漫画,在电影上映后还同步发行了多平台的电子游戏,以求打造文化品牌、发展粉丝经济。
而在电影语言的层面上,《环太平洋》更是借助“工业光魔”公司(IndustrialLightandMagic)全球顶级的视觉特效制作技术,对“机甲动画片”和“怪兽特摄片”的造型手段进行了数字化升级,从而生产出了极具冲击力的视听奇观。日本“机甲动画片”的造型手段建基于“赛璐珞动画”(CelAnimation)技术——也就是传统的二维手绘动画技术,“怪兽特摄片”的造型手段建基于实体模型特摄技术;而《环太平洋》的美术设计和视觉特效团队则利用先进的数字动画技术,为影片中的怪兽和机甲创建了高度逼真的虚拟模型,并且有意识地为这些怪兽和机甲添上了许多相当精致的细节,如怪兽的鳞片、尖刺、褶皱、皮肤纹理,机甲的活塞、齿轮、通风孔、传动零件等等,通过在画面构图中展现这些局部细节相对于周边参照物的巨大,来进一步凸显巨型怪兽和巨型机甲的庞大感。
《环太平洋》的摄制团队还将实景拍摄所获得的素材与电脑生成的动画相合成,利用先进的特效软件为巨型机甲与巨型怪兽在大都市、太平洋展开的近身搏斗创建了一系列具有严密流体/刚体动力学机制的虚拟场景;——从飘洒的雨丝到澎湃的海浪,从飞溅的海底泥沙到迸射的海沟热液,从被击碎的钢筋混凝土到受震荡的写字楼办公设备,这些环境元素不仅高度拟真,而且能够与运动中的巨型CG(ComputerGraphics)角色发生复杂的交互作用。——并且有意识地在虚拟场景中借助直升飞机或远洋轮船的探照灯、高楼大厦的霓虹灯、街道桥梁的路灯以及机甲本身的运行灯作为光源,配上机甲外壳和怪兽皮肤富有质感的散射光,从而为室外夜景条件下的雨战和海战营造了丰富而绚丽的舞台式灯光效果。
所有这些造型元素全都作为数据而在计算机程序生成的虚拟场景中运行,影片中那些表现“机甲大战怪兽”的镜头,最终都是在这样的虚拟场景中依靠虚拟摄影机的虚拟拍摄来完成的。《环太平洋》的主创团队充分利用了这种虚拟拍摄在场面调度上所拥有的自由度,赋予那几场都市雨战与大洋海战以极强的感官冲击力和动作流畅感。从这个角度上说,《环太平洋》迎合“御宅族”趣味的诚意可谓有目共睹。
然而,毋庸赘述,在全球资本主义时代掀起的这波“文化全球化”浪潮,其深层的政治经济学动力来自于两股相辅相成的强权力量:强势资本的跨国运营和“世界霸主”美国的霸权建构。具体到《环太平洋》这部成本高达1.9亿美元的商业大片,传奇影业公司、华纳兄弟娱乐公司这两家好莱坞大公司的投资/出品角色,势必导致影片的叙事会在一定程度上与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形成某种呼应;而后冷战时代由美国霸权单极主导的“全球化”,也已经使得像吉尔莫德尔托罗这样来自非西方国家的电影艺术家能够驾轻就熟地执掌一部好莱坞A级大片。而为了使自己所叙述的当代神话契合于全球化政治秩序的主流文化逻辑,《环太平洋》难免要对为己所用的亚文化资源进行清洗过滤和重新编码。
《环太平洋》与好莱坞的文化收编
当前,由于金融危机、中国崛起等因素,在亚太地区正形成一种新的多边制衡格局。以此为参照,《环太平洋》既在先期发布的概念海报、官方设定集、前传漫画以及与电影同期推出的电子游戏中,高度肯定了中国机甲与俄罗斯机甲的强大能力和杰出贡献,勾勒出一幅美、中、俄、澳、日作为合作伙伴共度时艰的同盟图景;又在电影正片的剧情结构里,主次分明地为日本与澳大利亚的战士分配了更多的戏份和更为重要的行动范畴。
《环太平洋》既通过美国机甲战士(以及日本机甲战士)在前史交代中相对较低的性能评级和相对较少的歼敌数量,及其在正片前半段机身严重损毁乃至长期退出战局的窘迫境遇,欲扬先抑地表达了某种相对——相对于那些近乎赤裸地呈现美国英雄单极主导人类命运的同类型好莱坞大片,如《复仇者联盟》(TheAvengers,)、《变形金刚》(Transformers,,,),或者,那些借助“抗击外星入侵者”这个屡试不爽的由头来高调宣扬美国太平洋舰队、海军陆战队军威的同题材好莱坞大片,如《超级战舰》(Battleship,)、《洛杉矶之战》(Battle:LosAngeles,)而言——“低调”的姿态;又通过美籍男主角罗利(Raleigh)从惨遭重创、自我放逐到回归英雄之位的主体重塑,通过日籍女主角真子(Mako)从备受排斥、无从参战到成为美国英雄最佳搭档的身份获得,同时也是通过由一位非裔美国人斯塔克(Stacker)上将(这一重要英雄人物的肤色与种族设定,既是影片为避免“盎格鲁-撒克逊中心主义”之嫌疑而采取的修辞策略,而在奥巴马执政的时代语境下,又不言而喻地具备特定的象征内涵,即象征着美国的政治领袖。)来担任环太平洋联合军防部队(PPDC)最高指挥官的角色定位,重申了美国在亚太多边安全合作机制中的领导地位,以及美日双边联盟在其间的轴心地位。
在《环太平洋》给出的“官方设定”中,美国机甲战士的性能评分和歼敌数量要低于俄罗斯、中国和澳大利亚的机甲战士,仅高于日本的机甲战士。
美日合作之所以会占据如此重要的结构性位置,一个宏观的现实因素正是“中国崛起”所造成的国际形势变动,以及美国为应对这种变动而做出的战略调整。对于美国的全球战略而言,在后冷战时代以外向型经济对接全球化进程的中国,既是一个利益攸关、不可或缺的经贸伙伴,又是一个政治体制迥然相异的巨大变数,一个在世界格局重组过程中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威胁的新兴大国。美国近年来将战略重心从“中东”转移至“远东”——所谓“高调重返亚太”,其不言而喻的目标,便是要遏制中国的崛起势头及其辐射出的东亚一体化效应,以维护自身的全球霸权。而对于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来说,巩固和加强美日之间的联盟关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币缘政治的意义上,美日关系是“美元币缘圈”中唯一堪与美中关系相媲美的双边关系;而在地缘政治的意义上,日本又是泛太平洋西岸地区最有可能对中国形成牵制的一个强国。而且,美日两国早已形成了条约化的安保体制和战略性的互惠关系(或需赘述的是,美日之所以会从二战时期的厮杀对手转变为冷战时代的重要盟友,一个至关重要的国际政治因素正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建立);而日本与中国之间,则横亘着难以抚平的历史创伤,存在着容易引发对峙乃至冲突的地缘政治因素和现实利益纠葛。因此,在美国的亚太同盟体系中,美日双边联盟理所当然地居于轴心地位。
而上述三位英雄人物——斯塔克、罗利、真子,不仅在《环太平洋》主打海报的画面构图中心处,构成了视觉表象层面的“铁三角”;而且作为影片剧情结构及人物关系的核心,构成了内心情感层面的“铁三角”。正是基于这个黑-白-黄“铁三角”,影片的叙事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对日本盟友的主体性进行了编码。
一方面,《环太平洋》吸收并挪用了“机甲动画片”的创意元素,给出了一套名为“通感”(Drift)的科幻设定,从而在叙事结构内预设了一对主体空位,询唤着美日/男女主角来共同占据。具体而言,《环太平洋》不但借鉴了日本著名“机甲动画片”《新世纪福音战士》(NeonGenesisEvangelion,-)的科幻概念——驾驶员通过“神经连接”与机甲实现高度同步,而且还进一步增添了独具匠心的科幻创意——双驾驶员通过“连线程序”(PilotToPilotConnectionProtocol)实现“神经元对接”(neuralhandshake),以共同分担操纵巨型机甲所必须承受的巨大神经负荷。这样的设定,意味着两位驾驶员必须经由分享记忆而实现“心智融合”(mind-melding),二者融合得越紧密,机甲战斗得就越出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真子是作为一个行动主体,与对偶主体罗利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联袂出战、无间合作,一同经历了从饱受质疑到临危受命再到力挽狂澜直到拯救人类的英雄命途。
另一方面,随着剧情的展开,担任PPDC总司令的斯塔克上将,又被揭示出其另外一重身份:真子的“师父”/“义父”。而在斯塔克看来,罗利作为“第三代机甲”(Mark-3)驾驶员里的唯一幸存者,无疑是驾驶那台经过修复激活、有望重返战场的“第三代机甲”——“危险流浪者”(GipsyDanger)的第一人选,斯塔克为此寻遍阿拉斯加,诚邀这位自我放逐的昔日英雄回归驾驶员之位。因而,罗利一旦接受征召,便已然是叙事结构中的先在主体,只不过尚需等待对偶主体的出现,与之经由“通感”合二为一,方可重启机甲,履行英雄的使命。真子的情况则截然相反,她在斯塔克的心目中,从来都不是机甲驾驶员的候选人,从来都不是能够驾驶机甲的“适格者”。也正因如此,她才是影片叙事中最具成长性的主体:她在影片前半段由准主体成长为主体,赢得英雄的命名;进而在影片后半段接受“长官”/“父亲”发出的行动指令,完成英雄的使命。
这一叙事的微妙之处在于,斯塔克一度拒绝真子的请求,禁止她担任机甲驾驶员,并非是因为不认可她的战斗能力或曰“生理相容性”(phys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