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是平的,谁忽视了地缘政治,谁就将遭到地理的报复。地缘政治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作为政治地理学的一种理论,地缘政治学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基本因素之一。今天,昆仑书集就从地缘政治出发,为大家推荐一篇《中美世纪博弈的必然性》。中国正在利用所有的国家权力形式,包括政治、外交、经济、商业、军事、文化和人口等,来实现其历史上最大的、几乎超出其法律上的陆地和海上边界的国家范围。然而这里出现了一对矛盾,让我解释一下。我前面说过,中国在其沿海海域有意采取了非介入(acessdenial)战略。著名学者安德鲁·埃里克森和杨大卫(DavidYang)认为,中国目前可能已经具备更多打击海上移动目标的能力,并可能计划在将来某个时候进行“公开战略测试”。美国海军仍将有能力切断中国的能源供给,并在太平洋和印度洋阻截中国船只,若光有拒绝进入的战略而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海上交通线,是无力抵挡美国海军水面舰艇攻击的,更不用说与美国的海军正面作战。当然,现在中国的意图是影响美国的行为,而不是公然与美国打一仗。但是,既然从来没有打算实施,搞什么非介入战略又有何用呢?杰奎琳·纽迈耶在马萨诸塞州经营一家国防咨询公司,她解释说,北京的目标是“使权力配置达到有利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目的,它不会,实际上也没有必要使用武力保护其利益”。因此,台湾声称建立防御能力的目的并非与中国大陆发生冲突,同样,中国也并非注定要与美国发生冲突。各方都希望改变对方的行为,避免战争。如果埃里克森和杨是正确的,那么所有新的武器系统演示都是旨在显示力量,本质上没有秘密可言,更不用说港口设施建设、在太平洋和印度洋设监听站、向位于中国领土和印度洋之间的沿岸国提供大量军事援助等行为。尽管如此,仍有一些强硬的擦边球需要引起注意。例如,中国正在海南岛南端建设一个重要的地下海军基地,可容纳多达20艘核潜艇和柴电混合动力潜艇,这一设施直击南中国海的心脏,以其独特的风格宣示着对周围海域的主权。也就是说,未来大中华的核心有可能是南中国海和东南亚(他们还有一个更长远的蓝水力量建设计划),随之而来的是全力保护其海上交通线,通达中东,横跨印度洋。若从这条线考虑开去,中国与美国的军事冲突看起来就师出有因了。目前中国没有与美国开战的动因,但经过几年或几十年,动因是可以改变的。因此,细心观察中国能力的变化,不失为一个审慎的方法。与此同时,随着台湾越来越与大陆融合,中国军方将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印度洋和遥远的海上通道。在印度洋对岸的撒哈拉以南非洲,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原材料需要保护:苏丹、安哥拉和尼日利亚的石油市场,赞比亚和加蓬的铁矿石场,刚果民主共和国的铜矿和钴矿山,都由中国建造的公路和铁路相连,进而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港口。现在,对海上交通线的控制和介入肯定要比马汉时代更重要,美国在这些航线上的优势,未必将永远继续下去。从本质上讲,目前亚洲的安全形势比二战结束后初期更复杂,更不稳定。随着美国的单极统治跌入低谷,美国海军规模相对下降,中国经济和军事上崛起(虽然速度比以前有所放慢),二者同时发生,多极化日益成为亚洲权力关系的一个特点。目前,中国人在海南岛建地下潜艇,发展反舰导弹;美国向中国台湾提供了枚爱国者防空导弹,几十套先进的军事通信系统等;日本和韩国正在进行全面的甲板舰队现代化,对潜艇特别重视;印度正在建设一个庞大的海军。一场军备竞赛正在亚洲举行,各国都加紧调整权力平衡,使其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整个世界都在观望等待,等待美国有朝一日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没有任何一个亚洲国家有打仗的动因,但海上的突发失误事件和对权力平衡致命误判的风险,有可能随着军事对峙的日渐复杂而呈现出与日俱增的趋势;同时陆上的紧张局势也会影响海上。我们已经看到,中国正在迅速填补其地图上的真空。随着各国人口日益增多,战略通道和管线错综复杂,船舰密集分布,导弹射程相互重叠,未来某一天中国很有可能与俄罗斯和印度擦出火花。亚洲的封闭性和即将到来的“空间危机”一直在持续,这意味着将出现越来越多的地缘政治摩擦。那么,军事上严重透支的美国,又将如何维护亚洲的稳定呢?要如何保护其盟国,限制大中国的边界,同时避免与中国发生冲突呢?如果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它终有一天将超过美国在20世纪的任何对手。有人认为,美国不应再扮演“离岸平衡木”的角色,其主要盟国,如日本、印度、韩国、新加坡等都要求美国海军和空军与他们本国的力量组成“合唱团”,正如一位印度高级将领告诉我的:大陆地形与海洋形势是不可分割的,矛盾不会总是在遥远的地平线潜伏下去。这个公海和心脏地带的“合唱团”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呢?美国五角大楼在年绘制了一幅21世纪的美国海军地图,旨在“抵制中国的战略力量,而不与其发生正面冲突”。他们计划将海军舰艇数量从目前的艘减为艘,同时将军备预算降低15个百分点。已退休的海军上校派特·加勒特(PatGarrett)认为,这一计划值得实施,通过此举,美国有可能在加强对关岛地区控制的同时,将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战略重要性提升到与大洋洲等同的地位。关岛、帕劳、北马里亚纳、所罗门群岛、马绍尔群岛以及加罗林岛群,或为美国领土,或与美国订有防御协定联盟,或虽为独立国家却因贫穷而欢迎此类协定。美国在大洋洲的地位是年美西战争的战利品,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军陆战队员用鲜血把这些岛屿从日本占领下解放出来。大洋洲的重要性日益增长,因为它足够接近东亚,在中国扩展DF21导弹和更先进的反舰导弹应用的过程中,又处于反介入战略的范围之外。美军未来建于大洋洲的基地很低调,不像在日本、韩国和(20世纪90年代前)菲律宾的“岗楼”基地那么扎眼。关岛离朝鲜只有4小时的飞行时间,到台湾只需坐两天客船,最重要的是,它完全为美国所有,并在经济功能上依赖于美国,美国可以在此进行一些巨大的国防投资,而不必担心被驱逐。目前,关岛安德森(Andersen)空军基地是美军在世界上最大的指挥平台,美国硬实力可以由此任意投射。这里任何时候都保持10万枚炸弹和导弹的储备量以及万加仑喷气燃料,是空军最大的战略油气库,可即加即走。跑道上排满大型运输机、C-17环球霸王远程重型运输机(Globemasters)和F/A18大黄蜂战斗机(Hornets)等。关岛也是美国潜艇中队驻地和扩大中的海军基地,它与附近的北马里亚纳群岛均为美国所有,几乎处于日本和马六甲海峡之间的对等点上。还有大洋洲西南端的澳属阿什莫尔和卡地亚群岛,这里是极好的离岸锚地;澳大利亚西部海岸的连接点,从达尔文到珀斯,战略潜力也相当巨大。这些地方从印度尼西亚群岛下方守护着印度洋,后者是新兴世界经济的大动脉,也是石油和天然气从中东输往东亚新兴中产阶级国家的必经之地。根据加勒特计划,美国海军和空军将利用大洋洲的地理优势,构筑“区域存在待命系统”,以“地平线之上”为基地,监控从虚拟的大中国边界到欧亚大陆的主要航道。“区域存在待命系统”是英国海军战略家朱利安·科贝特(JulianCorbett)多年前的“舰队存在待命系统”的一个变种,意味着分散驻扎的船舶在必要时可以迅速集结成统一的舰队;而“地平线之上”则反映了离岸平衡与参与力量重组的结合。美国正加强在大洋洲的空中和海上军事存在,这反映了一种妥协的态度,既没有必要不惜一切代价抵御大中国,又不同意由中国海军充当第一岛链巡逻官的角色。毋庸多言,这一计划也考虑到未来有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在美国的船舶和飞机继续出入中国反介入战略影响区域的同时,其“遗产”基地却缩回到第一岛链区域。昆仑书集,《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书影该计划还设想美国的海军活动将在印度洋急剧扩张,为实现这一目标,美国将不会再建立基地实体,而改由严格意义上的“作业位置”和防御协定来保证其在相关国家的军事利益,包括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以及印度洋的岛国如科摩罗、塞舌尔、毛里求斯、留尼汪岛、马尔代夫、安达曼群岛,其中许多由法国和印度直接或间接管理,幸而两国都是美国的盟国。这将保证美国在欧亚大陆航行自由,能源运输畅通无阻。该计划还将降低日本和韩国现有美军基地的重要性,并用美国散见于大洋洲各地的军事存在缓解关岛不堪重负的压力。对于那些容易遭受打击的“主导”基地来说,此举可以起到转移视线的作用。在主权问题异常敏感的时代,随着大众传媒的煽动,定点驻扎的海外基地越来越难以为当地居民所接受。年伊拉克战争前,美国对土耳其基地的启用就遇到了困难,年短期使用日本基地也遇到麻烦;美军在韩国的军队作战能力也有所削弱,驻扎在那里的部队人数近年来已从人降到0人,首尔市中心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美军放弃。在此种情况下,美国对第一岛链的掌控已经开始松动。当地居民对外国基地的抵制日益加剧,崛起的中国对他们来说既恐怖又迷人,美国与其太平洋盟国的双边关系更趋复杂化。当然,这也是迟早的事。以年至年的美日关系危机为例,没有经验的日本民主党新政府希望改写双边关系的规则,同时大谈与中国发展更深层次的关系,这本应该在几年前就发生了。美国在太平洋地区主导地位难以为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过时的遗产,这次大战给中国、日本和菲律宾带来了巨大的破坏;而美军在朝鲜半岛上的主导地位,则是60年前南北战争的副产品,不可能永久不变。在东亚中心和西太平洋地区,一个大中华正在政治和经济上兴起,并在东海和南中国海域表现出显著的海军实力,与此同时,北京还参与了印度洋沿岸港口建设项目和军备转让事宜。我们只能指望中国国内政治和经济因为某种突发原因变得糟糕,才有可能扭转这一趋势。在这一新的权力王国外围,集结着成群的美国军舰和来自印度、日本和其他所谓民主国家的联合舰队,尽管可能抵制不了中国的虎威,至少在某段时间内会对其形成制衡;随着中国自信心的增长,其蓝水力量可能更少地着眼于领土之争,而被这个联盟结构同化。政治学家罗伯特·S.罗斯在年的一篇文章说得很有道理,他说,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力量对比悬殊,但因为东亚特殊的地理条件,中美力量对比相对而言会更加均衡,因而更加稳定。在冷战期间,美国海上力量尚不足以遏制苏联,还需要欧洲陆军的支持;但现在即使整个朝鲜半岛都倾向中国,也不需要陆军部署在欧亚大陆边缘地带,美国海军相对于现在的中国仍处于优势。当然,美国在日本的陆军规模正在减少,但其目标对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是中国,而是朝鲜。尽管如此,中国的经济实力和与之相伴的越来越大的军事实力,在未来几年仍将导致紧张局势达到极致。按我的理解,米尔斯海默在《大国政治的悲剧》中的观点即是美国作为西半球的地区霸主,将设法阻止中国成为大半个东半球的地区霸主。这可能会成为划时代的大戏,麦金德对此也应该不会感到惊讶吧。
好书推荐
[美]罗伯特·D.卡普兰著涵朴译中资海派丨广东人民出版社一部全面解析地缘如何影响历史与政治的集大成作品。在本书中,卡普兰通过地图导出地缘政治,并将地理作为手术刀,结合其毕生的观察、发现和相关理论来剖析国际关系与全球化中无法解释的冲突。他考察了各地方的气候、地势和所处地理位置,回顾了世界历史上的大事件,并将研究所得用以分析各地危机,如欧洲、俄罗斯、中国、印度、土耳其、伊朗和中东。除了将地理与历史完美融合,生动诠释地理如何塑造人类历史,他还对当前世界地缘政治热点进行深入解析,发现当前国际政治演变背后的逻辑,从而全面预测欧亚大陆的下一次冲突周期。卡普兰展示了运用地图、人口学研究等工具来解读国际政治的方法,为我们找到了更深层和更强大的方式来看待世界。作者简介
罗伯特·D.卡普兰,全球首屈一指的战略预测公司STRATFOR首席地缘政治分析师,资深国际事务记者。他是个在20世纪80年代就对巴尔干即将来临的剧变发出警示的美国地缘政治家。—年,他是美国海军学院的特聘教授。年,他担任华盛顿新美国安全中心的高级研究员。卡普兰于年进入全球的政治风险咨询公司欧亚集团担任政治风险高级顾问,并于年升任总裁。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小布什更是卡普兰的忠实读者。小布什认为卡普兰对世界局势的诸多观点与他本人的世界观颇为吻合。卡普兰游历了70多个国家和地区,论著颇丰,包括《季风》(Monsoon)、《巴尔干两千年》(BalkanGhosts)、《大国威慑》(HogPilots,BlueWaterGrunts)等。名家推荐
罗伯特·D.卡普兰迷人而宏伟的研究和极其重要的著作,着眼于一个古老的真理:地理对于决定国家的命运至关重要,不管是法老王的埃及还是当今阿拉伯的政治动荡都是如此。——亨利·基辛格著名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美国前国务卿了解历史地理并不是要把世事简单归咎于地理的宿命,而是需要从更多维度看问题:地理既可以推动国家的发展,也可以限制国家的作为。——吴晨《经济学人·商论》执行总编辑在世界地缘经济与地缘政治板块不断发生变动的形势下,需要有一些新的、具有全局性的、陆权与海权并行不悖的地缘战略“再平衡”思考。——王缉思著名美国问题学者、《外交政策》年度百位思想家之一地缘政治是世界各国或合作或竞争的古老而又崭新的课题,罗伯特·卡普兰先生从新的思维角度观察事物,为只会孤立研究寰宇战略的人们提供了又一思考新空间。——邱震海中国战略问题专家、凤凰卫视资深评论员昆仑书集看地壇咖啡
长按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