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在哪里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1月16日消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于敏,于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岁。
巨星陨落
沉痛哀悼
于敏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被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年,于敏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氢弹理论探索任务,并取得了我国氢弹试验的成功,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在年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于敏等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在年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于敏等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北京时间11月26日
《人民日报》用3个大版的篇幅
公布了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
拟表彰对象公示名单
在这份沉甸甸的名单上
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
于敏的名字!
于敏,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
这个名字是极其陌生的
他的故事也甚少
在教科书、媒体上出现!
如果不是获得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也许我们永远不会知道
他是为中国设计氢弹的人
于敏,跟钱三强、邓稼先、程开甲等
为国“铸核盾”的功勋科学家不同
他没在西方名校留过学
没喝过一滴“洋墨水”
这位“国产土专家1号”
在共和国最艰难的岁月
硬是在一张白纸上
书写了中国人用世界最快速度
独立研制出氢弹的神话!
于无声处起惊雷
30年隐姓埋名为国铸核盾
“中国氢弹之父”
于敏实至名归!
今天,小新为大家讲述
这位大国脊梁于敏的故事!
一
天才少年
赤子一腔报国情
▲于敏与父母合影
年,于敏出生于
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天津境内)
一户普通的人家
父母亲都是小职员
靠着微薄的收入一家人勉强能过活
在那个兵荒马乱
民不聊生的战乱年代
侵略者暴行
给他的童年留下了惨痛的记忆
▲童年于敏
有一次
于敏差点儿遭到一辆
横冲直撞的日本军车碾压
那一刻
只有12岁的于敏惊恐、愤怒
更切身体味到了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的亡国奴滋味
▲童年于敏与小伙伴(右一)
从此,于敏更加发奋学习
希望有朝一日
自己能像岳飞一样
荡寇平虏,重振山河!
年,18岁的于敏不负众望
以优异的成绩
考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
然而,父亲突然失业
再也无力供他求学深造
同窗好友的父母听闻后
表示愿意资助他
于敏这才迈入北大校门!
▲于敏(左一)和同学们
在北大,于敏如饥似渴地学习
没有路费,寒暑假也从不回家
他跑到景山顶上去
拿着课本、习题乘着风学习
冬天,同学们在宿舍里打牌、聊天
他披件旧大衣在旁边安静地看书
年8月6日
“死神”一箭射中了广岛心脏
原子裂变的巨大火球
像是魔鬼一样在广岛上空翻滚
波及之处,灰飞烟灭!
全世界第一次见识了
这种能在极短时间内
摧毁一座城市的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力
▲被投放原子弹之后的日本广岛
于敏一面被核武器震惊
一面感受着自己的祖国积贫积弱!
年,他决定走科学救国的道路
从工学院转到理学院物理系
正是这次转系
为于敏日后与被称为“魔鬼”的
核武器较量埋下了伏笔!
三年后,于敏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
考取了北大理学院院长
张宗燧的研究生
张宗燧是著名物理学家
第一位在剑桥大学开课的中国人
他对学生要求极高
讲课从头到尾用英文
内容更是深奥难懂!
在其他同学望而生畏之时
于敏却专找极难的课题挑战
他超强的记忆力
超群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曾让整个理学院为之惊叹
▲于敏(后排左一)和同学们在北大理学院荷花池
在一次代数考试中
由于试题极难
数学系的平均成绩竟然不足20分
而有一张成绩单
几乎轰动了整个北大校园:
于敏,分!
从此,于敏的大名在北大校园
总是跟“天才”二字连在一起
就连张宗燧先生都无比欣慰地说:
“我教学了一辈子
从未见过于敏这么好的学生!”
二
原子弹要有
氢弹也要快
年的一天
在北大当助教不足一年的于敏
被神秘地带入了新中国的第一个
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
近代物理研究所
接待于敏的
是我国核科学事业的奠基人
彭桓武先生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国核科学事业奠基人彭桓武
当时,这里集中了
中国所有核领域的顶尖人才
于敏同邓稼先、黄祖洽、金星南等8人
一同分入了原子核理论小组
在研究所短短数年间
于敏不仅掌握了国际核物理的精髓
还写出了多篇重量级论文
这些论文
直接让我国的原子核研究
上升到全新高度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日本专家朝永振一郎访华
当他得知于敏从没有出过国门
更是未受过任何国外名师的指导
竟然仅靠独自钻研
就能获得如此巨大的研究成果后
惊叹他是中国的“国产土专家1号”!
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道路
崭露头角的时候
年11月1日
美国研制的世界上第一颗氢弹
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一个小岛上爆炸
毛主席指示:
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
年,苏联试爆氢弹“沙皇炸弹”
威力相当于美国在日本扔下原子弹倍!
一时震惊世界,舆论哗然!
年冬日的一天,大雪纷飞
于敏被通知到钱三强办公室
钱三强直言不讳:
“经院里研究决定
请你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
你看怎么样?”
时年34岁的于敏
已在国内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
耕耘了十载春秋
眼看要有所发现、有所建树
的关键时刻
组织上却让他转行
突如其来的决定
令他始料不及
钱三强拍了一下于敏肩膀
郑重地说:“咱们一定要赶在法国之前
把氢弹研制出来!”
脑子瞬间短路的于敏
很快回过神来
国家这是要把研制氢弹的重任
交给自己!
三
中国“于敏方案”
用一声巨响震惊全世界
原子弹和氢弹虽然都是核武器
但是一个属于核裂变
一个属于核聚变
是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
▲于敏和妻子孙玉芹
为了国家的最高利益
年,于敏从研究量子场论
转行研究原子核;
年,他又毅然决然地从研究原子核
转向研究氢弹原理!
这意味着他不仅要
离开研究了多年的学术领域
而且需要隐姓埋名
长年在外奔波!
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
从接受这份任务开始
于敏的名字和他从事的事业
一起成为国家最高机密
“国产土专家1号”从此被雪藏
他像是销声匿迹了一般
再也没有公开发表过论文!
那时,世界上只有英美苏三国
成功研制了氢弹
研制氢弹,中国完全是
从一张白纸开始的
于敏和科研人员们只知道氢弹的释放当量
比原子弹要大几十倍上百倍
至于怎么造氢弹
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
谁也说不清楚
就连彭桓武都说:
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
他没有老师!
年10月16日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周恩来立即部署:
一定在年之前
进行氢弹装置爆炸试验!
时间紧迫
氢弹研究还没有关键性突破
于敏和团队科研人员
几乎时时刻刻都沉浸在
堆积如山的数据计算中
直到年
氢弹研制方案才终于有了一些眉目
为了验证方案是否行得通
于敏带领几十名科研人员
赶赴上海“百日会战”
上海有中国唯一运算5万次的计算机
然而,95%的时间要
先保证原子弹设计的运算
于敏带着他的团队
就利用这5%的运算时间
甚至把算盘、计算尺
这些原始工具都用上
于敏把自己埋在
数以万计的演算纸、运算纸带里
从大量密密麻麻、
杂乱无章的数据中
他以超乎寻常的物理直觉
逐渐理出头绪找到关键!
终于形成了一套
从氢弹原理到构形的
基本完整方案
有了突破之后
于敏激动地给在北京的邓稼先
打了一个著名的“隐语”
于: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
打上了一只松鼠。
(发现有效氢弹构型!)
邓:你们美美地的吃上了一顿野味?
(你确定?)
于:不,现在还不能把他煮熟,
要留作标本,我们有新奇的发现……
(基本确定,但是要进一步研究!)
邓:好,我立即赶到你那里去。
仅用五年不到的时间
于敏从一个对氢弹完全不懂的
“国产土专家1号”
硬是靠着独立自主
突破了核大国对氢弹理论技术的封锁
更用轰动世界的“于敏方案”
为中国研制氢弹
打开了一扇大门
氢弹原理一突破
所有人都斗志昂扬
恨不得立马就造出氢弹
但是
氢弹原理还需经过核试验的检验
核试验场远在大西北
生活条件相当艰苦
吃的是夹杂砂子的馒头
喝的是苦碱水
茫茫戈壁飞沙走石
大风如刀削一般
冬天气温零下30℃
道路冻得像搓板……
生活的苦咬咬牙就能克服
可时时刻刻压在人心头的苦
却是最难以言说的!
在一次核试验前的讨论会上
压力、紧张充斥整个屋子
这时,只听到——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于敏和陈能宽两位科学家忽然
你一句我一句地将诸葛亮
《出师表》背诵到底
那一刻,在座所有人
无不被感动得泪流满面……
年6月17日
一架战机在新疆罗布泊上空
投下了一个降落伞
氢弹试验正式开始
伴随着雷鸣般的响声
大漠上空同时升起两个太阳
蘑菇云随之拔地而起
我国第一颗氢弹
空投爆炸试验成功
“冲击波把距爆心投影点
近三公里、重约五十四吨的火车
吹出十八米
近四公里处的半地下仓库被揭去半截
十四公里处的砖房被吹散……”
当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了
《新闻公报》庄严宣告:
“今天,中国的第一颗氢弹
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
于敏说:当初设计是百万吨左右
而实际的爆炸当量是万吨
更让世界为之震惊的是
“于敏方案”设计的氢弹更适合实战
中国氢弹诞生之初就已经接近
甚至完成了小型化的应用
▲中国第一颗氢弹
▲苏联“沙皇炸弹”(氢弹)
▲美国第一代氢弹
从第一颗原子弹到氢弹
美国用了七年零三个月
苏联用了六年零三个月
英国用了四年零七个月
法国用了八年六个月
而中国仅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中国抢在法国前面
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
中国的氢弹从无到有
完全是自主化产物
是最地道的中国制造!
四
惊天的事业
沉默的人生
▲于敏在平洞试验场
在四川绵阳
有一个口口相传的神秘禁区
当地百姓们说:
这里是研制中国核武器的地方!
在氢弹试验成功后
年,于敏带领团队
来到了绵阳的深山里
开启了核武器研究的新征程
已经有原子弹、氢弹了
为什么还要继续隐姓埋名研制核武器?
于老说:
我们的武器在地下,是固定的
人家卫星一看你这个位置都知道
核武器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如果丧失威慑能力
我们就要重新受到核讹诈
“中国氢弹之父”没有停止他的脚步
为了研发二代核武器
于敏深藏大山,日夜无休的科研
加上实验中放射性物质的侵害
他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
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年初,在首次地下核试验
和大型空爆热试验时
于敏上台阶都要抬着腿才能慢慢上去
同事都劝他休息
他坚持要到小山冈上观测火球
由于操劳过度和心力交瘁
在工作现场,于敏几近休克
▲上世纪80年代末在上海神光装置旁讨论工作
由于连年都处在极度疲劳之中
年10月一天深夜
于敏再一次因为过度劳累休克
经医生抢救方转危为安
年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开始便血
医院时又一次休克……
于敏,这位中国的物理学天才
几乎是拼了自己性命为国铸核盾!
尤其是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
他不仅一次次突破关键技术
更敏锐地意识到
核武器发展到一定程度
美苏肯定会采取措施
限制其他国家进行核试验
中国必须加速核试验!!
年,医院的一间普通病房内
总是能看到于敏去探望病人的身影
他的老朋友邓稼先
在一次试验任务中受到辐射
已进入直肠癌晚期
除了探病
于敏同邓稼先谈论更多的
还是中国的核试验发展
他问邓稼先:“我们是不是到头了?”
邓稼先也很忧虑
但两人都意识到中国核试验
决不能“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于敏与邓稼先
当时邓稼先已经进入生命倒计时
全身出血不止的他坚定地对于敏说:
我们现在就上书中央!
在邓稼先生命最后的期限里
他和于敏一起字斟句酌地写下了
《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建议在世界全面禁止核试验前
加快中国的核试验步伐
年7月29日
邓稼先逝世之后
于敏十年如一日
将两人合作的最后一份规划
一步步变成现实
▲上世纪九十年代于敏在办公室
年7月29日
在邓稼先逝世10周年这一天
中国郑重向全世界宣布:
从年7月30日起中国暂停核试验
年9月10日
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票通过了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正是因为邓稼先、于敏的战略眼光
为我国争取了十年宝贵的核试验时间
更让中国赶在世界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
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
年9月18日
于敏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两弹一星”
功勋科学家勋章
在那里,他更替老友邓稼先
见证了中央领导
为“两弹一星”元勋颁奖的全过程!
也正是在这一天
于敏、程开甲、王淦昌等功勋科学家
隐藏30年的身份才真正解密!
15年后,89岁的于敏
荣获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坐在轮椅上的于敏
华发稀疏,略有驼背
满脸谦逊慈祥
回顾自己一个甲子的科研历程
于敏淡然地说:
一切都是为了国家需要!
近半个世纪与“核”共舞
于敏有自己的看法:
我打心眼里赞成核武器最好完全禁止
可是,我们不能没有核武器
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
但也绝不能受旁人欺负!
▲晚年的于敏与妻子孙玉芹
年,妻子孙玉芹的突然离世
给了于敏莫大的打击和伤痛
惟将终夜长开眼
报答平生未展眉!
他说,一生最对不起的
就是为自己劳碌一辈子的妻子
不忙的时候
他就经常在房间里
反反复复地翻看妻子的照片
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
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
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于敏,从意气风发到白发苍苍
一个绝密30年的名字
一个铸核卫盾一甲子的传奇
一辈子心甘情愿为国家
为人民保驾护航的民族脊梁!
“愿将一生献宏谋!”
于敏,兑现了他对祖国的诺言!
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
今天,让我们一起感谢于敏
感谢这位眼睛里
永远含着笑的老人!
虽然于敏爱诗,但甚少写诗。在73岁那年,他却以一首《抒怀》为题的七言律诗总结了自己沉默而又轰烈的一生:
忆昔峥嵘岁月稠,
朋辈同心方案求,
亲历新旧两时代,
愿将一生献宏谋;
身为一叶无轻重,
众志成城镇贼酋,
喜看中华振兴日,
百家争鸣竞风流。
网友:致敬!接下来的路我们接替你!
于敏同志的一生,
是为祖国强盛奋斗的一生,
是光荣而辉煌的一生。
他的卓越功勋将永载史册!
他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END/————
责任编辑丨王心志
执行主编丨金冬伟
内容来源丨共青团中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