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学研究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重要声明:本文所有数据和资料均来自公开出版物或网络。我的码1、几枚东风21-D可以击沉一艘美国航母?东风21-D到底有没有进行移动靶船试验?一枚东风21-D的造价是多少?这两个信息都很重要----先放下所有的技术细节不说,只要有证据证明搞过移动靶船试验并命中,就不会再有人质疑你是怎样突破“黑障”的,同样,一枚导弹多少钱也决定了你的存货量有多大,能不能达到所谓的“饱和攻击”----这玩意儿毕竟不是像扔鸡蛋那么便宜。导弹、导弹,不是只有“弹”,千万不能忽略“导”,没有了“导”就是瞎扯淡----没了结构系统、动力推进系统和制导系统,只有一个战斗部,有个卵用?这一套加上发射和维护,算下来到底是万美元还是万?就算是“很便宜”的2千万,洗地式攻击得花多少钱?而且,目前到底有40还是50枚,谁也不知道,这个数量能玩儿饱和攻击?根据局座在节目中的说法:击沉一艘吨级的战斗舰艇,大约需要6~7枚导弹,其中舰艏、舰艉各一枚,左舷右舷各两枚,局座没说导弹的型号和导弹战斗部质量,信息有限,但根据我前文所说美国击沉自己的“美国号”航母的实验来看,想要几枚导弹就击沉一艘航母,基本是扯淡。为了跟人吵架,我做过一个无聊的测算:假定目前美国航母在南海,不能精确确定它的位置,但可以粗略估计航母在一个长10公里、宽5公里的海域活动,按照炮友(嘴炮网友)们说的饱和攻击,我们只需要密集发射导弹,着弹点小于米×50(尼米兹级航母的非精确尺寸),那么需要÷×÷50≈枚导弹可以击中航母……再要么就是划定更大的海域,按坐标分区,然后一个区域一个区域地齐排,总有几发能打中,不过这就是打概率(说白了就是蒙),不是打仗……再说移动靶船试验的事,“远望4号”和“镜泊湖号”的报道不再重复,也愿意相信是真的,那么好了,请那些信誓旦旦、振振有词的主儿提供一个击中移动靶船的视频,或者官方的正式报道,行不?弹道导弹要打固定靶,防空导弹要打飞行靶机,拦截导弹要打飞行靶弹,原子弹、氢弹要做几次试验以昭告天下:我有核武器了!我能小型化了!战略威慑武器的“亮肌肉”,不是为了使用,而是为了震慑,所谓“导弹在发射架上是威力最大的时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痞子屡屡挑衅你,最好的警告方式是你一拳把墙打个坑,而不是喋喋不休地跟他说你是天下第一,是不是?2、导弹能击中飞得很快的飞机,但为什么打慢得多的航母却很难?声明:下文但凡涉及数据的,均来自专业期刊、专著或学报,文末会有注明,个人分析和评论仅供参考。这部份不是我们的重点,只是为了说明航母“远、中、近+末端”的四层防御体系是何等严密,为后面的内容做个铺垫,稍微快进一下。主流空空导弹的飞行速度一般在2~4马赫,战斗机的最大速度一般在2马赫左右,变态的米格25,顶破天也就2.83马赫,强大无比的猛禽(F-22),也就2.23马赫,这种速度当然跑不过导弹。而且防空导弹一般都有自动跟踪系统,一旦被它锁定,噩梦就要来了,最多就是丢个干扰弹什么的,但因为自主防卫距离太近,所以飞机很难摆脱飞弹,但航母的御范围再加上雷达的侦测半径,大概有公里,升空拦截距离能达到公里左右,就算4马赫的飞弹能飞到航母上空,为了寻找目标飞弹会降速,这时的速度一般在2~3马赫左右,而拦截导弹的速度在3马赫以上……所以,能飞到航母上空的导弹,几乎没有。(E-2D预警机巡航速度约公里/小时,无空中加油续航时间约6小时,有空中加油时续航时间约12小时,转场距离可达公里,它的防御范围再加上雷达侦测半径,大概有公里。)3-1、为什么用导弹打航母?3-2、为什么不用巡航导弹导弹而是弹道导弹?3-3、为什么是东风21-D?第一个问题:因为用导弹划得来,用导弹攻击大型水面舰艇或敌方重要工事,比训练一支现代化空军付出的代价要低得多,即使需要维护和保养,也比飞机容易又便宜,且不易遭到攻击。中国目前不具备和美国叫板的实力,与其展开全面竞赛不如重点发展几件重要的武器装备,以形成优势,所谓“有限目标,重点突出”,也是中国的国防策略之一。第二个问题:海湾战争之后,全世界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射程海里的巡航导弹在美国航母面前几乎形同虚设,这意味着全球约89%的人口和80%以上国家的首都都在美国航母的打击范围之内。巡航导弹精度高,但速度慢,容易被拦截,射程虽然也有很远的,但总体而言,海里(公里)对威慑航母还是有些不够,而弹道导弹速度高,几乎无法拦截。比如东风21-D,进入大气层后的速度可以达到6~8马赫以上,而下落速度更加惊人,可达10马赫以上,理论上没有任何武器可以拦截得住。第三个问题:为什么是21-D?东风全系列的公开信息大家可以百度,我拣我认为重要的说,一代就不说了,从二代说起:“东风”-11,射程千米,无力承担突击任务,“东风”-15射程公里,只能打击近海目标,“东风”-31和41属洲际导弹,射程远超侦查系统的有效监测范围,且价格极其昂贵,绝无可能进行改装,“东风”-26,属于陆基中远程弹道导弹,射程公里,主要目标是关岛和韩国的“萨德”,那就只剩下DF-21了(DF-25衍生自21D,为地地导弹)。21D是世界首款反舰弹道导弹,北约代号CSS5,根据A、B、C、D型号不同射程在~公里,弹头重量约公斤,改进型的可携带六个弹头,射程符合侦查系统的监测范围。现在切入最后一个问题:4、DF-21D干航母,到底能行不?第一个难点:要打航母首先就得先找到航母(发现难)别看航母排水量十万吨,往海面上一扔,跟芝麻差不多,根据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我的数据:原始照片长象素、宽象素时,航母才对应为一个像素点,而此时的照片已经达到5亿2千多万象素,那你说美国航母在南海咋人尽皆知?因为那是它想让你知道,它是来砸场子来了,并非真的开干,真要搞事,肯定不声不响就来了。好,那我们的侦察卫星采用窄幅多帧的形式来侦照,这样就会形成一系列的连续照片,但这将使数据量成倍暴增,(举个例子:下载过苍老师标清版和蓝光版的同学大概能理解我说的这个“数据暴增”的意思)如此大的数据量,无论是对卫星、照相技术、卫星与地面的传输技术,还是地面数据处理与判读技术,都是巨大考验。我们假定很容易就能遇到航母,或者直接遭遇了,那么打它都有哪些难点?第二个难点:跟踪锁定的速度难以跟上航母的速度(定位难)航母很大,也不快,怎么就跟踪难了?航母一般在距海岸一千公里左右的海区机动,它几乎一刻不停地频繁更换阵位,为的就是躲开对手的侦察和打击,而侦察卫星的运行轨道是固定的,所以卫星过顶的次数也是有限的,一般只能对目标进行间隔数天或10多小时的侦查,无法进行连续监视,比如切尔诺贝利事件,美国就是两天后才得到了核电站的照片。那咱变轨?行,但变轨就必须消耗极其宝贵的星上燃料,不仅影响卫星寿命,也不一定有用,因为即使变轨,这一过程也要数小时甚至24小时。以目前最先进的商业成像卫星为例,其分辨率是许多国家军事侦察卫星的近10倍,每天绕地球飞行14圈,但在不变轨的情况下,对同一地区的侦察间隔要在3天以上,如果牺牲分辨率对其进行变轨,那么重访同一区域的时间也接近24小时。因此卫星侦察的时效性还达不到侦察突发事件和定位航母等移动目标的程度。即使卫星拍摄到航母目标,如前所言,向地面回传送数据的工作量也很大,目前的传输型卫星一般每天下传一次数据,如果要紧急传送,就要机动到地面接收站上空向下传输,这个时间段没有具体数据,但是再乐观,应该也要数小时,按尼米兹级航母30节的时速,已经移动了十几海里了。第三个难点:导弹速度越高,击中越难(击中难)弹道导弹是用来打击固定目标的,这是由它的先天优势和先天劣势共同决定的:优势在于极高的速度难以防御,但超高速会导致黑障,使导弹战斗部无法与外界通信,当然也就无法寻找移动目标。21D采用的是钱学森弹道,优点在于导弹的后半段可以以6-8马赫的速度在大气层边缘进行机动飞行,相当于弹道导弹与飞航式导弹的结合,所以只要目标监测与指示没有问题,追踪并攻击是完全有可能做到的。钱学森《导弹概论》手稿复印版但是,弹头以何种手段突破黑障完成末端制导?完全没有信息。所谓“黑障”,指导弹重返大气层后,由于气动加热,空气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又进一步被分解为正离子和电子,由于这时出现的正离子和负离子的电荷量相等,所以被称为“等离子体”,弹头在高速再入过程中,周围形成的“等离子体”象刀鞘一样将其包裹,所以又称“等离子鞘”,可以隔绝弹头内外的电磁波,使所有无线电信号均被隔绝,末端制导系统无法工作,只有在最后时刻降低弹头再入速度,末制导雷达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弹头会降低速度,然后采用与巡航导弹类似的技术----这当然会导致被拦截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在航母有防备的情况下,弹道导弹打击航母甚至比打击地面目标的突防难度更大。根据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的《导弹总体设计原理》一书,明确指出“气动加热对导弹飞行速度提出了限制值,有时这个限制很严格”,我理解这句话有两个意思:一是说导弹不是速度越高越好,二是超过一定的限值,可能导致导弹本身报废或者失去命中度。所以,那些喊叫越快越好的人可能也要考虑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越快越好很可能导致越快越打不着。第四个难点:从水下到水面再到空中,航母层层防御严密,突防难目前全世界所有的航母舰队都不具备反弹道导弹的能力,如前所言,如果能解决发现、定位、末端制导等一系列难题,那航母在弹道导弹面前是跑不掉的,无非就是加大弹头质量和攻击数量,但即使如此,“击沉”也绝非易事,更多可能是让航母丧失部份或大部份战斗力----这也就足够了。再说拥有航母的国家也不会静静地等你来打,尤其美国,发展的以“标准”系列导弹为核心的“宙斯盾”BMD反导系统,拦截高度约-千米,这一高度足以实现对中远程弹道导弹的拦截。美国海军在全球部署18艘反导型“宙斯盾”舰中16艘,都集中在日本、夏威夷等太平洋地区。美军1个航母编队编成一般装备有“宙斯盾”系统的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和伯克级导弹驱逐舰各两艘,其中至少1艘为BMD反导型,针对西太平洋的导弹威胁,BMD反导型“宙斯盾”舰有可能增加到4艘。这样一来,航母与“宙斯盾”舰之比将高达1:8,这些导弹防御型“宙斯盾”舰可以完成多层部署与拦截,使拦截成功率成倍提高。宙斯盾从发现目标到做出预警,耗时0.01秒。事实上,美国在反导系统的研发和实验水平,依然是全球第一,根据原子能出版社《年度世界导弹装备与技术发展报告》:年以来,美国利用“标准”-3系列的0型、1型、2A型拦截弹与“宙斯盾”系统进行了39次海基中端防御系统拦截实验,成功32次,成功率约80%.年利用“标准”-3的Block2A成功进行了中程导道导弹的拦截(东风-21D就是中程弹道导弹)……这些实验数据,全部均见于公开出版物,而前面所说的东风系列作为威慑武器应该公布的威慑性实验数据,目前没见报道。美国已经开始了对洲际导弹的拦截实验,到年,根据新华社的报道,美国已经利用双弹齐射的方式将洲际导弹的拦截率从50%提高到了75%,其中一枚用来击中靶弹,一枚用来击中残骸。新华网对实验的概述是:美国先是从英里(约合公里)马绍尔群岛夸贾林环礁的里根导弹试验场,向美国西海岸发射一枚洲际弹道导弹,为了最接近实战试验,该导弹至少加装了能在中段高速飞行的高能加速器,使得大气层外飞行速度超过20马赫……这些目标被完全击中。因为本文主要讲导弹打航母,所以针对拦截这一部份只能以后陆续展开叙述,先提前做个铺垫就是:被中国网友津津乐道的“一拖多”(分弹头)技术也绝非不可防御,事实上拦截弹比攻击弹具有的优势更大---因为攻击弹头要装炸药或核战斗部,而拦截弹不需要,在高硬度撞击弹头后端全部都是主推发动机和电磁脉冲发动机,在变轨和“分身”方面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而且,拦截弹总是在总弹头释放分弹头之前就将其击毁,那你说我早早释放分弹头行不?肯定不行----分弹头释放过早,不仅会过早失去动力,也会失去目标……第五个难点:航母结构坚固,破坏难航母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最坚固的水面目标。以尼米兹级为例,采用封闭式飞行甲板,机库以下舰体为整体密封结构,舰底为双层底,双层底与飞行甲板之间设有多道横向水密舱壁。鱼雷和水雷都是可怕的东西,又便宜又好使,尤其鱼雷,爆炸当量加上冲击波对舰体的破坏非常大,二战中被鱼雷击沉的航母我依稀记得是40%还是60%,所以为了防护鱼雷和水雷的攻击,尼米兹级航母水线以下的舰体,沿着船舷两侧逐一布置了六道防鱼雷隔壁,形成了五个防鱼雷隔舱,而航母底部布置了一条平行隔壁,形成了两个防水雷隔舱。水线以下,每隔12~13米便设有一道横隔舱壁,全舰共设有23道水密横隔壁和10道防火隔壁,这些纵横隔壁构成全舰约个水密舱,即使一半儿的水密舱受损,想让它沉下去也极为困难。这些措施都让美国航母几乎成为不沉的城堡,年“美国号”被美国军方列为“航母生命力测试平台”进行攻击耐受度测试时打开了水密舱的门,用了多种武器弹药轰击了25天,但还是不沉,最后只好在重点部位安装高爆炸药将其炸沉。我看过一张“亚美利加(美国)”号航母被炸毁的现场照片,在场所有官兵向这艘被以自己国家名字命名的航母致敬行礼,就像面对一位功勋卓著的老兵。“美国”号被美国人炸沉,这种事情也就只有美国人做得出来,你要让半岛上的三爷也这么做,他会立即毙了你,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居安思危的思考模式?或者说务实到极致的做法?----我要的就是测试结果,我才不管它以谁的名字命名。尼米兹级的甲板和舰体全部用优质高强度合金钢制成,舷侧某些部位的钢板厚达63.5毫米,可有效地防御半穿甲弹的冲击。考虑到近年来导弹攻击威力的增大以及火灾造成的损害,尼米兹级的甲板和舰体全部使用了高弹性、高强度合金钢,以抵御半穿甲弹的攻击,而且还在舷侧部分区域加敷了大约64毫米厚的“凯夫拉”装甲防护敷层,对弹库和机舱等关键舱室装备了抗导弹攻击的箱式保护。该级舰不仅在结构上设有10道防火隔壁,而且在危险性最大、事故发生率最高的机库内除设置有16台喷淋/泡沫消防设备,安装有两道滑动式防火门将机库分成三个区段,以便在危急时将火灾区和中弹区段隔开。在飞行甲板上也设有18台大流量的喷淋/泡沫喷射装置,供消防和三防之用。以上能力可有效遏制由于遭到攻击而引起的舰内大火、弹药库爆炸、有毒浓烟、窒息等二次破坏效应。“华盛顿号”常规喷淋检查辽宁号进行甲板喷淋反观目前的弹道导弹,弹头载荷一般为千克,其中需要有防止再烧蚀的壳体、突破反导拦截的诱饵、姿态控制火箭和各种惯性/雷达等引导方式的制导系统,以及高爆炸药和引信等。其中高爆炸药最多只有千克,按照西方标准,只相当于磅炸弹----这也是很多清醒的中国军事学者至今仍然认为不使用核弹头,仅只是依靠弹道导弹,无论精度还是威力都无法对航母构成威胁的重要原因,当然,网友是不介意加载核弹头对美国航母发动核打击的……曾有一个S.B说:这都啥年代了,往对面扔俩氢弹,立马就统一了……总结:依靠有限的弹道导弹击沉或击毁航母是不现实的。个人浅见:弹道导弹大部分时候是作为一种核威慑力量存在的,也就是说它的存在意义大于实战意义,弹道导弹在武器库中地位很高,一旦动用将会导致地区形势紧张,大大增加将局部战斗推向区域战争甚至全面战争的危险(古巴导弹危机就差点儿将人类推进热核战争,两个超级恶棍让全世界在十几天内一直徘徊在毁灭边缘),发射巡航导弹绝大部份情况下是常规操作,而使用弹道导弹,很可能导致核部队进入战争警戒状态。一句话:后果很严重。“导弹打航母”,官方从来没表态,一直都是某类专家和嘴吧炮友在说这个话题。二战以来,局部战争一直都有,但从没有一艘航母在战斗中被击沉,其次,航母真的那么好打,我们买了辽宁号之后又开始山东舰的建造,又是为啥?难道除了我国其他国家没有弹道导弹?还是美国的反舰导弹是窜天猴?爱跪者的脑子里都可以行驶航母了。重要总结:反舰武器的发展方向不只是导弹,还有其背后强大的作战体系的支撑,尤其是电子信息和网络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这是关键中的关键。仅仅美国海军的网络力量中的一个信息优势部,就有4.4万名人员,不仅有现役、预备役军人、文职,还有大量民间人士,为了能打胜仗,美军在人才的选拔和利用上做到了不拘泥学历、不看出身。美军的网络信息平台为美军打遍全球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考数据,可以说美军的战果是完全建立在网络信息平台之上的。限于篇幅不再展开,大家对此有个概念即可。最后的疑问:既然导弹打航母目前看起来就像局座说的那样是“中国独一份”,还在理论探讨阶段,那么为什么引起了美国的极大